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三代人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年代不同选择不同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2-06-05 15:22
分享到:

  50年前的高考(微博)

  考不上就回家种田

  陈洪尧,金华长山人,金华化学协会理事长,金华一中退休老教师。

  1962年参加高考。

  68岁的他讲述了他的高考。“那时,3年大饥荒刚结束。”

  1962年的高考,科目与现在大致相同,每个学生都要考7门全科,外语是俄语。

  考试结束后,老师只会给点大致意见,让学生填报文科、理科或者是农医。

  “老师只是大概说几句,比如说,‘你这个分数,还是读文科吧’,我们自己也蛮随便,反正爸妈也不认识字,能去读就好了。”

  50年前的高考,报考人数少,招生名额更少:“全国只招28万人,浙江就更少了。考不上就回家种田。”

  80年代末高考

  考试那天买了5根冰棍

  项利,永康人,浙江农业大学蝉学专业,目前供职于浙江某知名媒体。

  1988年参加高考。

  高中时他就读于永康一中。“现在高考,真是全民皆兵。”项利笑了,“我们那时候高考哪有这样,大家该干嘛都干嘛去。”

  唯一让他觉得老师们重视高考就是请来一位学长讲课激励大家。

  “我记得高考那天,我和平时一样,起床吃早饭,去教室,准备考试。”项利笑着说,唯一不同的是,他买了5根5分钱的棒冰放在茶缸里,用毛巾包起来,“我们高考是7月份,特别热,又没有降温措施。”

  最后,他考了517分,顺利地上了二本线。

  “那时候,没人来问成绩,也没人去关注高考这件事。”项利说,

  2000年后的高考

  父母“带薪”休假陪考

  马宁,东阳巍山镇人,浙师大广告系毕业,就职某广告公司,2007年参加高考。

  东阳是教育之乡,高考那几天,整个城市好像都被动员起来。

  由于考点离学校较远,学校为了给大家订好宾馆,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实地考察,还开了好几次家长会。以前学校哪会管这些事情,只负责在校门口发准考证,怎么去考场都是考生和家长自理。”

  马宁的父母在当地一家企业做财物工作,高考那几天,公司给他们放假三天,“是带薪放假。”

  马宁用受宠若惊来形容高考期间的阵势,“10分钟的路就能看到2个交警在指挥车辆,还有很多医生。”(记者 张姮 周勤 实习生 沈欣华)

  (钱江晚报 张姮 周勤 沈欣华)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洋高考:“狼来了”还是“鲶鱼效应”?  ·面对高考,“我叫不紧张”  ·高考作文不准写诗歌引发争议 于丹释其合理性  ·成都交警公布高考求助热线及34个服务点位  ·三代人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年代不同选择不同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