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是今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第一天。中午11点40分,第一批参加完面试的学生乘坐大巴车抵达复旦双子楼门前,驻守在现场的媒体记者赶紧围上前去:“同学,今天的面试难吗?”“教授出的题目,哪些让你觉得印象深刻?”不料,记者的采访竟屡屡被打断:“你先别问,让我来问!”——这些拦在考生前焦急打听题目的,正是家长,他们的孩子也是进入“千分考”面试的考生,只是时间安排在其后两天。 虽说高校的面试题千变万化,“包打听”未必占先机,但家长的“疯狂”行为也催人思考: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和服务,究竟有没有底线? 家长,是否已成为考试的一部分 最近三周,名校自主招生考试密集举行,不仅忙坏了考生,也让他们的家长累得直喊“吃不消”。 “两月份的周末,我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复旦自主招生面试第一天,一位妈妈完成送考任务后,站在校园里和周围的家长聊天。她话头一开,立刻引来一阵共鸣。 家长们纷纷回顾这一个月来的魔鬼生活:2月5日复旦“千分考”;2月11日,北大领衔的“北约”和包括清华、上海交大在内的“华约”同日开考;而这一天,复旦“千分考”笔试成绩已经公布,上线考生必须要填报志愿;2月12日“卓越联盟”考试;2月17至19日,复旦“千分考”考生面试…… 只要孩子参加一场考试,家长就要付出两天的“劳动”。同在复旦校园内,一位爸爸讲述着全程陪考的经过:其中一天是根据准考证上的考场信息,提前“踩点”。这就包括打探路线,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估算出发时间、寻找考点附近的餐厅和休息处所;而考试当天,陪考家长必须有足够的体力,从“太阳升起站到月亮探头”。“出门前,帮孩子检查准考证等考试用品;吃午饭像打仗,最好夫妻俩分工,一个在门口接,一个在饭店先点菜。孩子下午还要考试,最好一个先回去烧菜做饭,一个在门口等着、一起回家……” 有负责维护考点秩序的保安私下里告诉记者,一些家长事先“踩点”的细致程度让人惊讶。“有个家长一定要到教学楼看看,目的是考察厕所的位置。”尽管保安反复解释教学楼每层都有厕所,孩子不会找不到,但家长还是不放心。 “只要孩子考完出来,我能给他送上一口热水、让他吃上一口热饭,就算任务完成了。”这些陪考父母的心愿就是如此简单,但年复一年,随着“全程陪考大军”不断升级,家长们也在无形中改变了考试本身:父母已经和孩子连成一体,成为了考试的一部分。问题是,如果没有父母们“围着转”,有多少考生可以独立应付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呢? 几大名校自主招生联考笔试和复旦自主招生面试那几天,记者也听到不少考生对家长“抱怨”:“叫你先回家,我和同学会一起走的,你怎么还等在这里呢?”此时,家长冻得通红的脸庞上往往会绽放出会心笑容——回家的路还需要“走”吗?私家车早就停在路边了,导致考场门口长时间交通拥堵;也有的父母朝着马路上手一挥,招上出租车,带着孩子扬长而去……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自招评论:高校自招雷人怪题能否选拔人才
·湖北省高校自招爱偏才 网上报名最早明日结束
·内地63所高校免试招港生开始网上报名
·自招密集“陪考大军”升级 家长成考试一部分
·高考评论:高考改革应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