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大学自主招生的生源争夺大战,俨然是一场真正的“三国杀”混战。“华约”高校、11所“北约”高校、9所“卓越联盟”高校和不少“单干户”们,总计数十所大学全都赶在两天之内,在全国各地摆摊设点招生考试。10来万名考生及其家庭躬逢其盛,一些信奉“多考一次就多一个机会”的孩子疲于奔命赶考,另一些考生和家长们则为了高校排他性条款和取舍抉择而陷入内心纠结、煎熬。 重温自主招生的初衷,原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数是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微博)模式,为了让高校有更多招生自主权,让人才选拔通道可以从单一到多元,让深陷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中被打磨掉了个性和生命乐趣的孩子减轻些负担,让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在不同的族群间更加均衡。 时至今日,也许该追问和反思一下:这些目标,我们做到了哪些?相距还有多远? 进步与变化,可以看得到。但打量自主招生的全过程,在各个高校五花八门的考试题目和面试、推荐规则之下,看见的更多仍是整齐划一的“唯分数论”:为公平稳妥,中学校长几乎完全根据分数排名向相应高校推荐学生;几大高校联盟的联考除了难度更高外,和高考越来越相像;学校老师和社会机构纷纷开讲新应考套路,甚至有人开班敛财。 虽然大学们纷纷叫冤,但名校自主招生的本质,如今似乎就是“掐尖儿”“提前抢生源”。教育部给的招生期限紧,几大阵营把联考挤在一块儿,考生们选择少了很多,让优秀生源的瓜分更早尘埃落定。 并不想指责自主招生,就像不必将教育弊端归罪于高考一样。自主招生的异化和种种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一味在选拔环节翻花样、出新招,却没有在“教”和“育”的本身花足够的工夫。 如果我们指望眼下积久的所有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大到整个民族的创新创造力和领袖人才养育、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公正等问题,小到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跳升社会阶层的希望等等,都要通过高考招生这一道关口来修正,期望过高、负荷过重的结果,势必是举步维艰、走样变形。自主招生令人不满的变异与迟滞,要纠正,大抵要研究考之外,如何能自主、自律与自信。 (京华时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自主招生:赶考家长称“不怕考就怕没机会”
·自主招生考生考试有感:我报考 我收获
·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可以“俯下身来”
·“自主招生”考试的走样变形究竟为何
·安徽省:高职院校启动自主招生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