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老师 李晓辉: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专访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微博)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李晓辉
近期,有学生找李晓辉聊天,觉得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实验中学)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自己周围有很多特别优秀、比较张扬的同学,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而发展到没有自信的程度。 “其实,你身上有着特别闪亮、像金子一样的东西,只不过自己没有发现,就是与别的同学相比,你特别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特别容易拿别人的长处跟自己进行对比,只不过这个优势你暂时没有发现。如果你能够客观认识自己之后,把这件事当做正面的东西,那么对于你来讲,将来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发展和成就会非常大。”李晓辉这样告诉学生。 “回想起我上学、工作的情景,我一直都觉得周围很多人身上的很多优点都是我所不具备的,一直觉得自己有很多的弱点,但是这些弱点形成了现在的一个基本想法,那就是时刻反思自己,见贤思齐,发现周围人的长处和优势。近二十年过来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反而成为我最大的一个优点。” 其实,李晓辉并不是比别人差,但是他能感觉到别人比自己好,并会朝着好的方向去努力。反思之后,李晓辉的进步和成长会更快。当了7年教师,做了10年的教学主任,随后又做了2年多的教学副校长。2002年7月,李晓辉获得第四届《生物学通报》奖励基金三等奖。2004年元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版《生物学》实验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2月,被评为北京市生物学科骨干教师。2005年6月,被聘为《中国考试》杂志特约编委。2007年2月,被聘为《生物学通报》常务编委;4月,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研发展中心生物课程团队核心成员;9月,被聘为北京市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培训教练;12月,被评为北京市市级生物学科教学带头人。2008年6月,被聘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2009年8月,被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授予“优秀辅导员”称号。2010年初,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 李晓辉副校长在北京市新课改实验工作总结会上发言 快速成长的三个因素 1992年,22岁的李晓辉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到实验中学做了一名教师。早在毕业之前,李晓辉就在实验中学实习,他的自我感觉不错,上课的时候能够把自身的长处发挥出来的,学校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比较高。 北师大实验中学有着一个特别好的教师群体,当时还有个叫“青年教师研究会”的青年教师组织(简称“青教研”)。“青教研”的骨干教师都是在实验中学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师,对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的想法。有“青教研”的老师问李晓辉愿不愿意加入这个组织,李晓辉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李晓辉就和比自己大十岁、二十岁的老师在一块共同研究问题。 “说句实在话,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我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你和他们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刚开始,在这样一个十几人、二十几个人的会议上,我从头到尾几乎一句话都不说,但我不觉得自己在这个地方很尴尬,反倒觉得能收获特别多的东西。这样我做老师的成长和进步,跟其他老师就不太一样,可能是一种跨越式的。” 李晓辉所说的跨越式,指的是他用了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在很多地方就能向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师看齐,这样一来,他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就比较深刻了。 “处在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师群体里面,同时你又能够从优秀教师身上学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还不能失去自我,我觉得这可能就是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在北师大实验中学还有一个群体,就是学校的导师群体,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学校会给每一位青年教师安排一个导师。对李晓辉影响比较大的导师有两个,一个是学校的特级教师吕灿良,一个是程念祖老师。当时因为家庭出身问题,程老师只能选择农学类专业,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老师。陈老师教书有一个特点,好多东西是从学的角度去教学生,这跟一般科班出身的老师就不大一样,这对李晓辉整个思维的启迪非常好。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外界的帮助越大机会就越多。我有很多机会参加区里、市里的各种活动,进而有机会参加了教材的编写工作。比如我现在参与了北师大新世纪版教材的编写,初等教材编完之后,然后又编高中教材,这样就让自己比较早地进入到一个优秀的群体。” “老师的成长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你基本上是在教别人的东西,但逐渐发展到和编教材、编课标的人在同一个层面上工作的时候,那种你对进步的感觉和你当老师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进入到这样一个群体后,我有一种感受,刚开始的时候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文本学习,比如看书、看课本、看各种资料。但当文本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你就需要超越了。” 有一次,李晓辉参加了教育部的一个会议,受到了特别大的刺激。原来李晓辉是特别自信的,因为与中学老师相比,李晓辉看的书很多,相对来说理论也多;跟大学老师相比,李晓辉的实践经验很丰富。但在那次会上,李晓辉平时拿出来讲的那些理论的作者全在那个会上。 “我就在想,我讲这个东西,会不会被人笑话,但在那个场合,中学的代表就你一个人,大家都在看着你,你必须得讲,讲完以后还要说这是什么理论。比如陈向明教授就坐在那里,我就说,陈老师,我学的是您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反应反而比我好,没有人笑话我,反而说‘我们只是理论上理解,你把理论运用到你的实践中去’。这样一来,我发现文本学习到最后,当你进入到你所工作领域的前沿团队时,你在实践中的学习,你在这些团队碰撞中的学习,会使你的进步更大。” 李晓辉做事有一个原则,就是某件事只要自己去做,就尽最大努力去做,直到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他说:“尽管当初自己并没有明确的意愿,一定要当老师,但是一旦选择了这样一份职业,就应该在这个职业里面,向最优秀的群体学习,最后进入到最前端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面来做事情,我的成就感还是很强的,没有仅仅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老师。” 如果说“青教研”给李晓辉提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组织或者平台,那么名师的指导则让李晓辉在学科教学中不断走向深刻,而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使李晓辉和本学科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走在学科前沿也就水到渠成了。 1996年12月,李晓辉老师的录像课《人类的神经调节》荣获北京市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录像课评比一等奖;2002年10月,他的教学案例《探究酶的活性》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生物专业委员会评比一等奖;2009年8月,合作研究成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管理)模式实验研究”,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 自2004年以来,李晓辉参与了国家统编初中生物教材(北师大版)的编写工作,参与了初中《生物学》三本教材的编写,参与了国家统编高中生物教材(浙科版)的编写工作,参与了国家统编初中、高中生物教参、实验报告册等的编写工作;先后有《以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试论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一节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几道高考(微博)生物探究性试题的解析与反思》、《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研讨“生物的变异”的教学构思》等多篇论文在不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曾经有一个机会,社会上要成立一个大的技术部门,他们想把李晓辉从学校挖出去。这个部门的老总亲自和李晓辉谈话:“你所在的中学是一个平台,我这里是一个全国的技术型平台,这两个平台相比,你觉得那个平台对你的发展更好呢?” 李晓辉说:“你提供的是全国的平台,但是只是一个服务于教育的网络平台,而我在实验中学,那是一个真正的基础教育平台,我所做的不单单是服务于我的教育和教学的这样一个问题,成就感可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 从李晓辉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过程,不难看出,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每一个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有一种认识:对你工作的价值的认识,认同你工作的价值,才可能真心得投入得去做这件事。“我觉得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还不足以来表达出全部,你一定要认同,你所做的这件事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就像最幸福的人是有信仰的人一样,如果你对你的工作达到信仰的程度,你才可能会投入,我想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第二,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你的周围有着太多比你优秀的人,他们的优点比你多,你在这个群体中应该从每个人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毕竟,老师是一个经验性的职业,好的经验如果你不去学,你的成长速度肯定会降下来。” 第三,可能是最关键的,“人们说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三类,一类叫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的就是像我这样教生物;一类叫条件性知识,比如当老师要有教学心理学知识等;一类叫实践性知识,这类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别人说我的课不错,但学是学不来的。实践性知识,就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学别人是对的,但一定要创造出自己的东西,符合你自己的理念、方式和能力。” 做行政以后,李晓辉曾经有过很多的痛苦,有时甚至有重新回去当老师的念头,因为做教师时自己想好了就可以做,但现在是你自己想好了要别人按照你的方法去做;安排一件事情是很容易的,但遇到问题后的决断是很难的。还好李晓辉时刻保持着自信,慢慢就感觉到做行政和做老师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你做老师的时候很尊重学生的话,做行政的时候你就会很尊重老师们。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李晓辉也逐渐建立起了和做老师时一样的自信。 “当你觉得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抓的时候,你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要抓,这个时候,你就要抓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情。”对李晓辉来说,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情就是教师和课堂教学,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提高学校整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一个是借势造势,每一个大的活动对老师们来说都是一个平台。” 李晓辉副校长在备课组长研讨会上发言 由台前到幕后直至共通 刚工作两三年的时候,李晓辉记得西城区一个教研员听完自己的课后这样评价说“一看你就是一个年轻的老教师”。这实际上是一个否定的评价,教研员为什么会给李晓辉这样一个评价呢? 原来李晓辉的课堂就是那种特别传统的课堂教学,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直在讲,好为人师,讲的眉飞色舞,要把自己想的东西一定要讲给学生。 后来,李晓辉逐渐意识到,要给学生一定的舞台,自己应该退到幕后,看到学生的进步,自然就感觉很高兴。再后来,就会达成师生所谓的一种共通,师生在课堂上会碰撞出很多火花来。 这几年,李晓辉又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们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别的学校老师来听实验中学的课,最后会评价说“实验中学的学生真棒!” “刚开始听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现在我们琢磨到,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这句话不是在表扬老师,实际上是在表扬学生。隐藏的意思就是说,‘你实验中学的课堂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你的学生太棒了。 “还有一种评价,就是老师非常智慧,学生也非常智慧,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会经常碰撞。一道题学生解答出来,老师可以解答出来,学生们一个个羡慕的不得了,或者是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特别强,老师也是崇拜的不得了,在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从教学角度来讲,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只能是这个老师跟这个学生互动,激发人的本源的东西。作为教育还有一个功能,我觉得应该是抛开老师的个性,能够给学生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任意一个学生拿过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对这个问题做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我现在追求的是这样的一种东西。” 当了教学主任、教学副校长后,李晓辉常和老师们说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老师,在教完这个东西之后,应该让学生觉得越来越容易学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师大实验中学李晓辉: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
·幼儿园学费比超大学,家长顶不住啦
·安徽合肥中考现七大变化 将采取网络化阅卷模式
·青岛将投亿元直补幼儿园 一系列民生工程启动
·流动儿童幼儿园保教质量低 破解离不开制度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