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资料图片:各高校在为贫困学生办理助学贷款时,都会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7万元买回的诚信 吉大毕业生王小河还上了拖欠近6年的助学贷款,然而,受资助的大学生里,又有多少个王小河呢? 本报记者 窦仲 新闻提示 自1999年试点至今,国家助学贷款正逐步成为资助公办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政策体系的主体。然而,一路走来并不平坦,局部超过半数的坏账率,致使助学贷款制度一度陷入困境。 受助大学生缘何违约还贷,是社会诚信缺失、还是就业压力以及生活拮据的无奈?贫困学子的还贷路,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阻碍? “你傻不傻?那可是7万块!真金白银,干点儿啥不好?”2011年1月8日,北京建国门附近一间2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王小河低着头,任凭女友大声喝斥,身高1.82米、体重115公斤的他几次想争辩,最终还是红着脸没说话。 就在一天前,吉林大学毕业的王小河做出一个令女友惊讶的举动:一次性偿还拖欠近6年的助学贷款,连本带利69875.24元。 欠贷记 看到了自己的不良信用记录登记,王小河的“头皮都是凉的” 大学4年贷了5万元 2000年,王小河从锦州农村考入吉林大学某系,亲朋好友凑了5000元钱,作为学费。 “来到大学后,惟一让我准备不足的,就是每年1.3万元的高额学费,原因是分数偏低,被调剂到了别的专业。”王小河回忆,当时还有几名来自辽宁省的同学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此时恰逢助学贷款新政推广,尽管对此毫无概念,王小河等人仍毫不犹豫地在贷款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大学四年,王小河贷了共约5万元。 按照政策规定,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与王小河一样,2000年,吉大共有约2000名贫困学生成为助学贷款政策受益者。 2004年,王小河毕业,此时,贫困学子办理助学贷款已成常态。有资料显示,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底,中央部属高校的银行审批贷款合同金额,吉林大学排第一位。 从未接到银行还款通知 按照合同约定,王小河应该从2005年3月开始还款,每季度约8000元,在2007年年底前还清。开始,他对还清贷款充满信心,因为还没毕业时他就在长春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月薪4000元。“当时我在岳阳街附近租了个插间,除了日常开销外,每月都有2000多块的盈余。”王小河说。 2005年3月,还款日期到了,他的单位却因故倒闭,还款计划被迫推迟。带着遗憾,王小河离开了长春,和他说再见的,除了单位欠发的一万多元工资,还有前任女友。 王小河来到深圳,经历一番周折,又在2007年来到北京一家单位上班。此时,他的积蓄已花费殆尽。 “刚到北京时,我兜里只有200多元,和别人合租房子,都是朋友借的钱……那段经历就别提了,哪有心思想还贷的事?”王小河回忆。 此时,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制约着许多像王小河一样身背助学贷款债务的大学毕业生。随着时间推移,其中不少人将还款一事抛之脑后。 2007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和北京分行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分别公布了欠款逾期一年的超千名学生名单。这是我国首次以公告方式催还助学贷款,引起社会巨大反响。据教育部统计数字,截至当时,国家共累计审查全国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6万人次,发放贷款约127.7亿元人民币,受各种因素影响,欠贷率达28.4%,王小河也是其中之一。 此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成为王小河每天必看的网站,每次看到欠款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名字,他都长舒一口气。“时间久了,我的侥幸心理逐渐放大了。”另一个让他一度产生“拖黄”助学贷款念头的原因是,从2004年至今,王小河从未接到过银行关于还款的任何通知。 被列入不良信用记录“黑名单” 2011年,小河已是“而立”,月薪从起初的2000多元增加到7000多元,其他渠道还有创收。每月租房2000元、其他开销2000元,盈余颇丰。 工作和收入日渐稳定,王小河和新女友开始谈婚论嫁。可就在买房计划萌芽之际,他遭到当头一棒。去年,他到一家银行咨询申请信用卡相关事宜,出示身份证后,银行工作人员告知,他已被列入央行不良信用记录的“黑名单”,任何国有银行都不会贷款给他。 始终心存侥幸的王小河不知道,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就已建立了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数据库,6.4亿人的信用档案躺在全球规模最大的个人征信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的服务器里。在这一系统内,各大国有商行都会把本行客户的不良信用记录上传到央行的征信系统里,该系统全国联网,各家银行共享。 为此,王小河托朋友从中国人民银行打印了一份不良信用记录登记,在印着他姓名的清单上,清楚地记录着他的工作单位、公积金明细、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以及在各大银行的存款状况。“我当时简直抓狂了,头皮都是凉的!”王小河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 很快,他查清了自己欠贷的具体数字,连本带利共计69875.24元,其中利息约6000元,13次逾期未还所产生的罚息约1.2万元。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