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定凯——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现行的高校招生自主命题环节,本意是在统一高考(微博)之外,赋予招生学校自行选拔人才的权力和机会。由此推断,自主招生命题的风格、内容、方式、评判标准等事务,招生单位理应拥有最大程度的裁量权。即使出现了所谓的怪题、偏题或超纲的题目,我们也应给予命题者以充分的尊重。 但另一方面,考虑到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关乎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利益,关乎对基础教育的导向功能,也关乎高校公正性和学术权威的形象,自主招生命题断然不能在个性化招生的名义下随性而为,否则难免弄巧成拙,不但高校渴望发现的人才可能被再次淹没,而且也可能让考生、家长们萌生更多的迷茫和无助。 从很大程度上,每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素质的鉴别,也是对大学教授们识别“千里马”能力的检验。高校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如何?通过这些方式选拔出来的学生,其发展潜力与其他方式入学的学生有何差异?为使自主考试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意义,大学应该如何加强与中学的沟通?除了自身的学术成就,命题者和面试考官还需要怎样的“准入”标准?如何发现和纠正参与考试组织、命题和面试有关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已有十来年,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值得我们好好盘点和反思。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方式和内容各有千秋,且不断变革,但我们还是可以大致归纳为学科知识类、逻辑类、时事类和生活类等题型;而所考查的能力和素质目标,也大致包括考生的知识面、思维缜密性和灵活性、记忆力、兴趣的广泛度等。目前,自主招生命题遇到的一个尴尬是:如果内容贴近中学学科,就难免演变为“又一次高考”;如果内容更加“超脱”一些,则容易加剧考生的紧张感,影响他们的正常发挥。而在目前基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高度“同质化”的背景下,大学教授们越是希望设计旨在考查学生知识面和创造性差异的新型题目,他们越有可能在一片“怪题”、“雷人”的社会评语下迷失其初衷! 偶见最近两年的法国高中会考(其功能类似我国的高考)的一些试题,虽不是高校自主命题,却不乏启发意义。例如,法国高中生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对真理的追求是超然无私的吗?艺术能超脱规则之外吗?人们是否能不顾事实而依然有理?文化是否使人扭曲?自由是否受到平等的威胁?等等。这些题目涉及的命题和概念无疑是宏大而厚重的,但学生依然拥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足以反映出考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题目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不是生硬、机械地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或思维能力,而是以充满智慧趣味的语言,激发考生的联想动机,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日常所思。它们既抽象又具体 、既充满理性又联系生活。要回答好这些问题着实有难度,但绝不让人觉得怪异。这些题目是命题者的用心之作,并明确地传达了考试的意图和指向。 如同大学的个性不是靠靓丽的校门或气派的庆典活动来彰显一样,人才选拔的个性化不是靠命题内容和形式的“出格”、“前卫”来传达的。好的自主招生的考题,无须故弄玄虚、刻意求新,相反应该尽可能做到“考生友好”,让所有学生有话可说,惟其如此,才能比较出不同回答在思维品质方面的层次;也惟其如此,才能让考生在尽可能放松的环境下,充分演绎自己的知识、思想乃至情操。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希望考查的,是学生在常态下的素养和能力,而非偶然情景或应激状态下的反应。鼓励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考官们便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掌握“绝对尺度”的麻烦,而更关注于不同回答的“相对质量”,侧重比较谁更独特、谁更有新意、谁更有逻辑、谁的思维更开阔、谁更有人文情怀,而这不正是大学人才选拔的本意吗? 从长远看,招生自主权改革的院校覆盖面和权限内容的不断扩大,将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不管自主命题、面试等环节是否会长期保留,如何确立较为稳定的人才选拔标准,如何更科学、有效地鉴别人才的各种品质,无疑是招生院校无法回避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追求考试内容的标新立异,或者录取方式的花样翻新;重要的是通过考试方式和录取程序,体现高等学府对人才标准和教育规律的深刻洞悉,我们不妨把教授们在这方面的理性判断和稳定表现,解读为我国大学全面走向高水平的一个标杆。 (中国科学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自招评论:自主招生改革仍缺乏坚实数据支持
·自招评论:自主招生命题的个性和理性
·广东:高职“单独招生”更名“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十年之问:是自主还是自阻?
·湖北高校自主招生:瞄准素质选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