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二、自主招生:应统分结合 国家主管部门决定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本意,无疑是正确的,其目标也说的很明确。然而,经过了多年的试行后,现在的自主招生实践,仍然同当初的期望相差甚远。对于现在的自主招生做法,人们多集中于讨论公平性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科学性问题。如果方法是科学的,就不会有公平性问题。 现在做法不够科学的表现,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是全部开放的,这样,并不能保证招上来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例如,某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是650分,某个考生高考成绩只有620分,但是因为有自主招生30分的优惠,所以就被录取了。他被录取了,就必然挤掉另外一个考生;这意味着学校认为所有介于621-649分数段的考生都没有这个620分的考生的素质好。通常一个省份介于这个分数段的考生至少会有数百人乃至数千人,按现在的办法,这些人不可能都参加该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那如何能够断定620分的考生比所有这些考生的素质都更好呢?那几百几千个考生中间,怎么就一定不会有创新型人才的坯子呢?第二,面试过程中没有具体到专业(只是分为文科和理科),都实行同样的题目和要求,这就无法对考生按不同专业的要求,进行不同的选择——这与自主招生的本意不符。同时,不同的面试小组需要掌握同样的标准,也是难事。第三,各个学校单独进行笔试命题成本大、保密性差,命题水平也不一定高。若干个高校联合起来进行笔试命题,对此有所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如果学生想考不同“联盟”的学校,就要参加多次笔试,有的还要分赴不同城市。这既限制了考生参与自主招生的选择范围,也让不想失掉多个机会的考生痛苦不堪。 要解决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要改革和完善自主招生办法。这里,提出一个“统分结合”的思路。统,是指全国统一笔试(相当于全国自主招生的统一大联盟),作为基础;分,是指以各个学校的各个专业为基本单位,分别制定标准,进行面试。“分”的关键,在于面试一定要以专业(或相近专业类别)为单位,只有这样才科学合理。具体可从国情出发,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实行以下办法:第一,实行全国统一的笔试,作为自主招生的初试选拔基础。时间可以定在每年的寒假中。第二,自主招生高校可提出进入面试的成绩要求,各个专业可以不同,包括科目、成绩标准、科目成绩权重等。例如,中文专业可以把中文成绩的权重确定为2,其他科目为1;物理系的把理科综合成绩确定为2,同时把数学成绩权重确定为1.5,等等。这样,就可以把考生的专长与学校专业的要求比较好地结合起来。第三,可让考生自由报名参加,每人可以选报多个专业(在同一大学或者不同大学)。学生可以用统一笔试的成绩,申报参加不同学校的面试选拔。第四,对于满足学校基本要求的考生,按笔试总成绩排序,或者按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单科成绩排序,取拟录取的数量的两倍(或者多倍),由学校进行差额面试。第五,面试按专业(或相近专业类别)进行,方式可多样,各个专业可不同(可以是专业性的小笔试、小论文、口试、简历核查、实际操作等)。第六,面试成绩与笔试成绩的权重,可由各个学校或各专业自行确定。第七,经过上述面试过程之后,按成绩排序直接录取。被录取者无需再参加夏季高考。第八,可逐步扩大自主招生高校的数量,从现有的80所高校,扩大到所有211工程院校,再逐步扩大到更多的学校。各校自主招生录取的数量比例可以控制在5%-10%。数量不能太多,是因为自主招生主要是解决少量具有特长或综合素质特别好的考生,同时,还必须考虑到面试工作量问题。第九,以上所有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招录条件和过程,必须事先确定并全部公开公布。 按以上设想,可以在机制上使得自主招生体现出高度的公平。与此同时,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可以把自主招生选材的网张得大大的,把尽可能多的优秀考生网罗进来,也很容易扩大自主招生学校的数量;通过具体而有特色的面试,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以专业为单位进行面试,既能够满足专业特殊要求,更能够较好地保持面试标准的同一性;可以有更多的考生获得了一次额外的被选拔机会,如果自主招生的学校足够多,就相当于给绝大部分乃至所有考生一次冬季高考的机会;免除了考生奔波于多个“联盟”之间参加考试之苦,并且能够申报更多的学校,而被录取的考生,也可以不再为准备夏季高考而受苦。 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组织考试的成本肯定比现在大,因为报名参加的考生会比较多。不过,同可能产生的效果比较,这是值得的。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开始阶段,可以考虑对考生的资格进行适当限制,例如,每个中学只允许年级排名前10%-20%的学生报名,重点中学可以适当放宽比例。此外,开始阶段也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包括学校各个专业制定自己的标准,也包括考生选择专业,因为这时已经不仅仅是选择学校了,同时也是直接选择专业。同时,还要确保面试的公正性,不受人情因素的干扰——这也是所有面试的共性问题。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