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草原上升起一座重教之城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加减乘除”的教育故事 “开学前,区政府一位领导打电话给我说,要把孩子从包头转回来上学,这几年,类似的电话和条子太多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育局局长贺海云说,“之所以会出现转学回潮,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质量不比周边的大城市差。” 东胜的教育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源于东胜区党委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对教育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加减乘除”运算:加法,即增加投入,增加教师,增修学校,增加教师待遇;减法,即一次性地退养1/7不适合任教的教师;除法,即将分散在乡村的分母(农村学校)撤除;乘法,即投入有了收益,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优质教育为城市增值。优先发展起来的教育助推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让我们看看这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故事一】东胜的未来还得靠教育 当地人习惯用“扬眉吐气”(羊煤土气)来形容自己富裕的原因及富裕之后的心态。地下资源总有枯竭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候,东胜还靠什么来扬眉吐气?东胜的可持续发展还得靠教育,还得靠人才! 东胜的富裕在全国是有名的。这个60万人口的城市,去年GDP达到了530亿元,财政收入103.7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前列。 地方政府有钱之后,钱投向哪里?在一些富裕的城市,人们看到的大多是无休止地铺路、建厂、盖楼,追求GDP的增幅。 在东胜,政府却把钱大把大把地投向了教育,动辄几亿元、十几亿元。区委常委、副区长韩广源指着“学校规划分布”的沙盘说:“那23所颜色鲜艳的房子就是我们这5年新建的学校,我们还改扩建了6所,花了48.46亿元,学校从21所扩张到44所。教育用地增加了187.7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增加了86.7万平方米。今年我们又投入10亿元,新建1所中学,改扩建6所小学,同时新建11所幼儿园,从根本上解决‘入学难’、‘大班额’等难题。你看我们的学校,设施不亚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标准。” 东胜区的领导对教育情有独钟。前鄂尔多斯市委常委、东胜区委书记王学丰有一句名言:教育怎么支持都不过分。抓教育实质上就是抓经济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重教是东胜区党政领导班子的传统。现任区委书记罗永纲表示,要一如既往地支持教育,要把教育发展纳入城市整体统筹规划中来考虑,加快教育科学发展的步伐。 东胜的决策者为什么如此重视教育?因为他们有一种担忧,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东胜是靠地下资源富起来的,当地人习惯用“扬眉吐气”(羊煤土气)来形容自己富裕的原因及富裕之后的心态。 “地下资源总有枯竭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候,东胜还靠什么来扬眉吐气?这不是危言耸听,有多少地方因资源枯竭而走向了衰落?”罗永纲说,“未雨绸缪,现在就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只是我们近期实施的项目,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还得靠教育,还得靠人才!我们正在建设中的职教园区,将来会为我们培养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 有了这样的忧虑,就有了超前发展教育的共识,就有了教育的迅速扩张。东胜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上,又加了两句话:办人民可选择的教育,办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 【故事二】捐助教育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境界 在一次尊师重教座谈会上,当富起来的企业家听说东胜要成立教育基金会时,短短90分钟,47家企业和个人当场捐款6300万元,为的是让东胜的娃娃们都上好学校。 “暴富”的东胜不乏富人,街头驶过的一辆辆名车向外人昭示着这座城市的富有。如果把钱都用来买名车、豪宅,将是社会的悲哀。好在这里的企业家们对教育都愿慷慨解囊。 2007年以来,参与城市开发的大企业为建设配套学校投入了15亿元,不少企业因此而获得了学校的冠名权。区教育局分管基建的负责人透露,2007年和2008年,在东胜的校舍改造资金中,有半数源自当地民营企业家的捐助。 东胜区区长王东伟则讲述了一个更为感人的故事:2009年9月8日下午,政府组织召开社会各界尊师重教座谈会,没想到座谈会却变成了一场捐资助教会。参会的企业家听说要成立东胜教育基金会,争着给教育基金会捐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1000万元、鑫通房地产1000万元、恒森地产666万元、金辉地产300万元、万千间房地产230万元……90分钟,47家企业和个人共捐款6300多万元。 6300万元,加上政府拨付的2000万元基本金,东胜教育基金会拥有8300万元“活钱”。因为有了这笔资助,教师们就有了更多外出进修的机会。 “我们小时候穷,没有机会上好学校,现在富了,给教育捐钱,让东胜的娃娃们都上好学校。这既是做善事,也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新大地集团总裁孙平说。 政府率先支持教育,为教育发展制定了长远的规划并提供政策支持,提高了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企业和社会把捐助教育视为一种责任和境界。这是教育的幸事,也是这座城市的进步。 【故事三】消失的乡村和进城上学的孩子 富裕之后的东胜走城市化道路,以工促农,退耕还林。农民全部搬迁进城,2500名农村孩子进城上学,农村学校消失。现在,这里的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东胜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被揽于黄河“几”字湾的怀抱之中。4年前,记者来过这里,感觉与内蒙古其他地方没多大差别,到处是荒漠。日前再入东胜,沿途看到的尽是绿色,绿色的树木、绿色的草坪,几乎看不到村庄,看不到人影,也看不到牛羊,依稀可见几个护林工在忙碌。仅仅4年的光阴,怎么就有如此大的变化? 原来,富裕之后的东胜区要退耕还林,再造秀美山川。他们要将地下的宝藏转换成地上的绿色屏障,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再现史上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胜景。他们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退耕还林,6.5万名农民整体搬迁进城了,娃娃们也跟着进城上学了,农村学校自然就没了。 进城的农民被安置到城乡统筹示范区,政府以670元/平方米的价格为每户农民提供70至90平方米的住房,然后集中培训,统筹就业。城乡统筹示范区也建起了新学校。农村的5所学校已有2所撤并回城,剩下的3所小学离城市不远,正在建设改造中。 贺海云说:“城市学校一下增加了2500多名学生。我们赶紧扩建、新建校舍,赶紧招聘教师。这么多农村学生进城,我们当时觉得负担挺重,压力也很大。这几年发展下来,觉得还是集中办学好。过去农村学校分散办学,师资分散、经费分散,教学质量一直上不来。现在集中起来,规模效益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城乡孩子坐在同样的教室,享受同样的待遇。我们这里已经没有城乡教育如何均衡的问题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故事四】能上能下的校长与有进有出的教师 校长能上能下,竞聘上岗,考评中连续两年排最后三位的校长自动下岗。副校长由校长提名,校长一旦落聘,班子全体成员跟着落聘。教师有进有出,全市退养了560名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新聘1800名合格教师。 “过去,校长基本上是终身制,不胜任教学的教师,你不能也不敢把人家辞退。”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张燕说,长此下去,好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教育质量也上不去。 就在这个时候,政府果断出手了。2004年,所有校(园)长的岗位全部拿出来,在全区范围内公开竞聘。在这个过程中,有18位校长落聘了,占当时校长数的3/5。政府同时规定,校长在连续两年考评中排本系列最后三位的,自动下岗。这之后,又有多名校长下岗。“上个月,政府又出台了新政,副校长由校长提名。如果校长落聘,学校班子成员全体下岗。”张燕说。 同时,政府给优秀校长较高的待遇,校长职级制分6级,拉开了工资级差,由业绩决定。更让外地校长称羡的是,东胜的校长们坐的都是奥迪汽车。 “去年,区领导到学校考察,看到校长们坐的车子都很破旧,回去后马上向企业做工作。伊泰集团很快为城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捐赠了36辆奥迪A6汽车。”十二小学校长连陆雄说,“一所学校的公务用车比区长、局长的车都好,要是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哪儿还有脸坐这种好车?只有潜心实干,才能报答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厚爱。” 而最令业内称道的是,东胜区政府果敢决断,打通了教师的“出口”通道,让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离开讲台。2007年,政府一次性退养了560名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占当时教师总数的1/7,退养人员的工资全额发放。他们将紧缺的编制腾出来,在全国范围内招聘高水平教师。政府领导同时发话:教育需要多少人就给多少人! 与此同时,东胜提高了教师“进口”门槛:只招收获市级以上教学能手的教师,或是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政府为此拿出专项资金招贤纳才,新进的研究生给予10万元的安家补助;凡引进的省级以上名师,无偿提供一套100至120平方米的住房,政府负责安置名师家属和子女的工作;拿出1500套限价房特售给教师居住。 从2007年到今年8月,东胜新招聘、引进教师1800多名,占教师总数的一半。这些新聘教师又纷纷走出东胜,到发达地区甚至到国外学习培训。政府聘请的278名专家顾问团,三天两头来给教师们讲课。开放的东胜用一种开放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发展教育,有这样的好政策、好环境和好教师,东胜的教育质量何愁上不去? “这几年,我做校长真的很幸福,从硬件到软件,政府把杂七杂八的事都替我们解决了,我们可以专心搞教学了。”连陆雄说。 【故事五】一半是外地学生的城市 政府领导说,外地的建设者来了就是东胜人,不能让人家的子女吃亏,要让外来的孩子也上好学校,享受同城待遇。目前,3.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东胜上学,占全区学生的一半。 东胜富了,环境美了,成了大漠中的宜居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和务工者越来越多,5年来了35万人,目前常住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45%。政府虽然马不停蹄地建新学校,可还是赶不上外来人口增长的幅度。学校数量从2005年的21所增加到现在的44所,还是不够用。怎么办?政府领导说:“再建!来的都是东胜的建设者,来了就是东胜人,不能让人家的子女吃亏,要让这些孩子也上好学校,享受同城待遇。”政府规定了学校服务社区的半径:中学不得大于1000米,小学不得大于500米,幼儿园不出社区,为的是让孩子们就近入学。 在当地政府领导看来,学校办好了,就能凝聚人气,就能让投资者安心。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他们增建了4所小学和2所中学,都是一类配置的高标准学校。所有学校敞开大门接收外来的孩子就读。 外来的孩子和当地孩子一样,享受“两免一补”、“全免费+政府补贴意外伤害保险和校园安全责任险保险金”等待遇。去年,政府用于外来学生的教育经费就达1.56亿元。 万佳小学7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长訾慧说:“在这里,你根本分辨不出哪个是本地的孩子,哪个是外来的孩子,他们现在的身份只有一个——东胜的学生。去年年底,学校办了一个晚会,孩子们在台上尽兴表演。在我旁边坐着的王浩驰的家长边看边抹泪,她不敢相信那是自己的孩子,从一个农村娃变成了一个小舞蹈家。” 该校四年级学生葛立书的妈妈感慨更多:“4年前,我们从河南来东胜打工,小孩在离家很远的民办学校上学。前年,区教育局把所有不合格的民办学校全撤了,学生都分到了公办学校。学校好,上学也不交钱,小孩很开心。” 政府舍得投入教育,把教育办成了东胜人的骄傲,教育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效益。韩广源说,学校周边的房子非常紧俏,年增值一直保持在8%以上。优质教育资源还吸引了大批外来投资和创业者,他们是助推东胜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上个月,我们迎接国家卫生城市的检查。之所以敢申报,是因为东胜居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受教育人群占据了城市人口的1/3,他们在学校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已经影响到了家庭,影响到社会。” 教育在传播着文明,改变并塑造着城市的形象。 东胜区党委和政府对教育进行的精彩的“加减乘除”运算,使东胜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联现代中学校长刘月星提供的答案是:高考学校本科上线率,2007年是69.3%,2008年是52.4%,2009年是76.3%,今年是86.7%。 区教育局给出的答案是:近5年,从外地转回东胜读书的本地学生有1200名;在东胜的学生中,外地学生占了50%。 区政府给出的答案是:100%的学生都在城市就读。 东胜人给出的答案是:经济发展支持教育,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与教育良性循环,与时俱进。 未来给出的答案是:当受过优质教育的人才成为这个城市人群的主体时,东胜的明天天将更蓝,草会更绿,城市会更加美好!
【短评】 富裕后优先发展什么 时下,富裕起来的地方越来越多。富裕后干什么?钱往哪里投,事该怎么摆?该优先发展什么? 东胜区的决策者们义无反顾地将投入的重心偏向了教育。同样让人敬佩的是,东胜区的企业及社会各界大把大把地为教育投钱。让人欣慰的是,仅仅过了5年,教育就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收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东胜区的故事告诉人们,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优先发展教育,赋予教育更多的优惠政策,为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那么,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和家庭的未来,而且将推动整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给城市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