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自招有助学生提前规划人生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02-15 14:53
分享到:

自招有助学生提前规划人生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日前,参加复旦“千分考”的考生进入考场。本报资料图记者 吴恺 摄

2006年4月1日,愚人节。全上海1000多高三考生从四面八方奔赴复旦大学,参加在该校举行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面试。一周后,其中300名考生收到了复旦的“预录取”通知书。

招录人数超过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考生的高考(微博)成绩只作录取参考。因为这两个“首次”,复旦和上海交大于2006年举行的这一“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一石激起千层浪,更被媒体称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

在那段时间,时任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的郑方贤常被媒体推上风口浪尖。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再次回忆起那段历史,如今已是复旦附中校长的他,依然表示,当时的复旦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自主招生就是让高校找寻自己需要的学生。学生也可以从进入高中起就规划自己的道路,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

本报记者 刘晶晶

谈自主招生出炉

“我们当时的方案,就设计了十几稿”

自主选拔方案准备一年多

自招有助学生提前规划人生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郑方贤日前接受本报采访。 本报实习生 余博文 记者 吴恺 摄

谈到自主选拔,已脱离复旦大学招生工作2年多了的郑方贤还是感触很多。2006年,他亲身参与设计了复旦的自主选拔标准。“方案准备了一年多。”郑方贤告诉记者,之前,学校领导先后去耶鲁大学学习考察,看他们怎么选拔优质生源,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世界一流大学怎么招收本科生。2005年的7月高考结束后,复旦正式开始酝酿这一选拔制度的改革,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讨,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方案,其要点是公开报名、推出包含多学科的复旦水平测试、以教授面试决定录取。

拟定初步招生改革方案后,复旦与教育部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得到支持和指导,2006年2月14日时任党委书记的秦绍德亲自带队向教育部领导进行汇报,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由时任校长王生洪为组长的招生改革领导小组。

复旦当时计划在2月下旬向社会公布方案,3月实施,这样能赶在4月前完成选拔以不影响当年高考的相关进程,但实际是教育部直到2月底才批准复旦的招生改革方案。“胶着点”在“被面试通过的考生究竟还要不要参加高考”上面,由复旦大学先期递交的“自主招生改革实验”方案中提出:“凡是被面试录取的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但教育部却对此抱以谨慎态度,认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高考成绩依旧是衡量生源质量最有效、最公平的标准,如果一下子去除,恐怕会造成过于强烈的社会反响。因此最终获得批准的方案中还是要求,被录取的学生要参加高考,但成绩只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这已经比2003年开始实施的5%的自主招生政策大大进了一步,复旦大学也因此成为能够实施完整意义的自主招生的院校。

复旦的方案一经公布,正如教育部所预料的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焦点就在高考的成绩底线。教育部对随后各院校享受自主招生政策学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都未能突破重点分数线

面试过程中有录音留下现场资料

事实上,教育部的担忧不无道理。即使在折中后,这两所高校的试点方案自公布日起,争议就从未停息过。最让社会关注的还是高校自主招生后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问题。

“当时很多人在说,通过面试录取,会不会有开后门的现象出现?仅仅凭教授面试定生死,会不会不公平?”郑方贤笑道:“说实话一所高校如果真的都是开后门进来的学生,对学校来说就是拿声誉赌博,死路一条,最终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但毕竟是第一次做,先行者必会承担很大压力,每个细节都要经得起反复推敲,不能让社会有疑点。“我们当时的方案,就设计了十几稿。对任何一个环节都非常谨慎。从公布到实际操作,不得不设置很多环节,目的就是为了安全实施并且让大家放心。”

第一次面试,社会尤其关注。复旦的安排是:经笔试选拔出的1000余名考生,每人分别与来自人文、社会、经管、技术、自然等五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单独面谈15分钟,专家进行集体讨论决定录取名单。参加面试的考生和专家分组抽签决定,并于面试当天随机配对。面试过程中有录音,留下现场资料备查。怎么组织考试,面试官是如何组成的,甚至面试时学生怎么排队、怎么分组,所有的细节都一一公示,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为了保证公平,防止出现托关系、打招呼现象,面试配对是当天上午7点才完成的。因为考虑到面试判断可能太主观,所以让5名教授轮番对学生进行面试。

作为复旦招生办主任的郑方贤则在每场面试前都亲自给学生做培训,解读一些政策,提前做一个心理辅导,并提醒学生在操作时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很多事情要先讲清楚,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预防以后发生问题。”两天讲下来,同事开玩笑,说郑老师你就跟录音笔一样了,讲的东西都一字不差了。

而作为当时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郑方贤笑言自己当了8年的大学招办主任,那段时间是最“高调”的时候。一天要准备8-10条稿,将所有环节公开透明,所有细节、疑虑有问必答。“因为只有这样,全部公开化,才能让社会放心。”

对于最后的效果,他表示很满意。“虽然当时非常非常累,但做得很开心。”郑方贤说:“可见,对于大学来说,不带有功利性目的,完全可以做到很多正确的事情。”

对自主招生的看法

大学真正有了“招生”功能

自招有助学生提前规划人生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前天,复旦“望道计划”面试。校方供图

如今,自主招生在全国已经走了10年,复旦交大的“破冰之旅”今年也已是第7年。在郑方贤看来,这是一次制度建设的改革,对高校、中学教育,乃至对整个高考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常人们会用技术的观念来考虑"招生"这件事,实际上忽略了其本身的价值。”从事高校招生工作8年的郑方贤表示,自主招生是大学的一个核心制度建设,体现的是大学办学自主权,这是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所应该具备的特点。”

高考中,从命题、大纲、组织、阅卷、录取都不是招收学生的高校自己来做的。学生研究的是考试院公布的大纲,最后也是考试院来录取。“大学对学生的认知,除了分数,就是一个报名号而已。大学的主体地位没有显现。大学的教授本来应该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来面向学生,但却对未来自己要教的学生一无所知。”

“高校自主招生必然是大学完善招生制度的一个补充。”回顾这10年的自主招生发展历程,复旦交大的自招改革之所以被称之为“破冰之旅”,是因为这次改革的确打破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复旦交大之前的自主招生,虽然获得了自主招生试点资格,但始终没找到突破口。从2003年开始到2006年,试点院校完成的自主招生选拔总人数远没有达到招生计划数5%的比例。在自主招生的选拔方式上,这些院校无一例外地采用笔试筛选的办法,因为全社会所认同的依然是“分数是高校录取的唯一依据”。这也使得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对于自主招生的一些微词。

而复旦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试验使得这一局面有所改观。因为得到了政府相当大的支持,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空间。“复旦大学可以明确提出适合我们办学理念的人才选拔标准,并将这些标准体现在自主招生方案中,用最能体现一所大学精神和内涵的教授来面试选拔学生。这些都是自主招生对于高校来说应该有的含义。”郑方贤表示。

他开玩笑说,直到那一年,复旦的招生办公室才好像开始名副其实,不再只有“录取”功能而是有了“招生”功能。“高校不再是被动招生,而是开始积极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谈基础教育

要让学生有更宽广的眼光

通识教育从中学做起

这些年,伴随着自主招生的发展,争议不断。郑方贤认为,这些观点中,有些就是“伪命题”。“比如"偏才"、"怪才",自主招生本来就不是为了"偏才"、"怪才"而成立的。当然,这种选拔方式可以更多地发现这种人,但是否要通过更多途径让这样的学生进来,就是各所大学自己的问题了。”而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争论,曾是高校招生办主任、现在又为高中校长的他则更有感触。

2009年9月,郑方贤被“空降”到复旦附中担任校长职务。近两年,复旦附中发生了这些变化

2010年的课程改革,推出了“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等8个领域的课程体系,90余门课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仅仅是体育,就有11门课可选。每天下午的半天,学生都可以“走班”选择自己想修读的课程,其中不少选修课还是由大学的教授来讲课。

2010年9月新学期,复旦附中原先45人一班,每个年级一共10个班级被“扩容”成了13个班级,每个班级的人数被控制在了36人,目的很明确,希望每个学生有更多机会被老师关注,有更多的个性化培养。所有这些改变,都和复旦大学对于学生的通识教育要求不谋而合。

应鼓励大学开展不同的自主招生

“长久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考到哪里,学校就教到哪里。因为高考要分科,有些学校就恨不得让学生一进高中就分科。这很恐怖。”郑方贤感叹,身心健康、个性爱好、社会认知、沟通能力,这都应该是基础教育要提供的,却空前一致的被放弃,为什么?因为高考只看卷面成绩,而这些是卷面成绩无法显现出来的。在所有人的观念中,升学考试、招生就是一根“指挥棒”。

“80后是这样过来的,90后也是这样过来的。如果再没改变的话,将来的学生还是会这样过来,不要说培养大师,以这样的教育再培养下一代,民族的发展就会再损失50年。”对于这种现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郑方贤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他告诉记者,当初复旦设计自招方案时就针对这些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过讨论和思考。“我们认为,大学研究生可以进行专业性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就应该是全面教育。我们想要的学生是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很强的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所以复旦水平测试涵盖了所有课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宽广的眼界眼光,不局限于中学教材中。”“自主招生就是让高校找寻自己需要的学生。学生也可以从进入高中起就规划自己的道路,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郑方贤说,从“指挥棒”的角度来说,这些年下来,自主招生至少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有些学生一进入高中便有共识“复旦大学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就会比较注重各学科的均衡。而对于像复旦附中这样的学校来说,也更加注重给予学生更全面的知识构成以及更个性化的培养。

“不同的高校适合不同的群体,从我的观点来说,应该鼓励所有大学开展不同的自主招生,学生也能提前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郑方贤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招生对于基础教育的意义更为重大。”

》声音

华师大:愿听中学意见并尝试相关调整

本报讯记者 刘昕璐

连日来,本报围绕自主招生发展现状进行的连续报道引起各界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说,华师大作为一所教育见长的学校,愿在这方面作出表率,争取下一次自主招生前来得及有所变革!

在上月召开的“上海两会”上,作为市人大代表的俞立中在一次分组会场上听到一名中学副校长激昂陈述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的诸多“罪状”,感触良多。

虽然“上海两会”后紧接着就是寒假、春节,但在最近一次会议上,俞立中已经将这一想法与大家交底,相互探讨了,并希望再下一轮华师大自主招生前能有所变化。俞立中坦率地说:“高校自主招生如何改,其实应倾听反馈的声音。比如,中学觉得怎样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可以真正促进中学教育改革,这样的声音很重要。我们的改革是否正确,也希望得到中学的认同,而非大学关起门来单独改革,而令中学只能被动地跟着转。因此,我们欢迎中学校长畅所欲言。”

》专家建议

要从根本上改变招生程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自主招生之所以出现变异,主要在于从试点改革时起就出现程序错误。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程序是,学校先进行笔试(单独考试或联考),再进行面试,面试之后给予达到要求的学生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再参加高考、填报志愿,高考成绩达到学校承诺的自主招生录取优惠规定,方可被大学录取。按照这样的程序,自主招生难以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也因此,自主招生并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校还是处于选择学生的强势地位。

熊丙奇建议探索两种招生模式: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这种社会化联考与目前的联考完全不同,与学校没有绑定关系,不搞结盟对抗,同时,不是与高考科目重复的学科考,而是学业水平测试。二是基于统一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将高考作为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申请,每个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两种方式,都符合国家《纲要》的精神,充分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只有按照这样的方向进行调整,自主招生才能回到正轨。”熊丙奇说。记者刘昕璐

》编后语

除了每年年初密集度极高的各种笔试、面试、联考,除了带给数以万计考生和家长们“最惨烈的周末”,自主招生还带给我们什么?

当一些考生纷纷感叹自主招生试题“高考味”越来越浓,“高校特色”也让人越来越看不清楚的时候,我们的高校还能做些什么?

当一切再回归平静的时候,我们再想想,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什么?

我们做这组策划报道并不是在否定高校的自主招生,更不是反对自主招生,而是认为现在的有些做法需要改进和改革。

我们不愿意再看到孩子再为应试而累,不愿意看到因自主招生出现商机、给家庭增加负担。我们更多地希望,自主招生在中学与大学中架起一座桥,就如采访中有人说的那样,让学生知道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让学校知道我是什么样的学生。做好基础教育,帮助学生们尽早了解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将来要往哪里发展,而不仅仅是我将来要考哪一所大学。

(上海《青年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2012年高职院校自招 安庆市计划招生400人  ·自招评论:玉皇大帝与如来佛谁大  ·江城少年作家发表作品300篇 叩不开名校大门  ·上海部分高校专科层次自招报名2月16日开始  ·2012年香港理工大学内地招生名额约为280人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