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导读]在一些地方,政府把考上清华、北大当做“政绩”,不允许学生报考其他学校。港大不跟学生签署任何预录取协议。黄依倩认为,预录取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
现状之解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让高校有更多自主权,考生有更多选择权,教育的良性竞争状态才会出现 近年来,出国留学和港校在内地的招生,给了内地学生更多选择。有观点认为这也是生源抢夺的原因之一。 对于给内地高校带来“压力”的说法,香港大学内地事务处总监黄依倩认为,“有些夸大”。她认为学生的优秀难以用一种标准衡量,所以好学生是招不完的。 港大每年11月开始准备下一年度的招生工作,宣传方式与内地高校相似,多是到各地开推介会。 黄依倩说,港大从内地大学学到很多招生技巧。但有一个原则一直保持,就是避免对其他学校作出评价。“如果学生来问我们别的学校的情况,我们会告诉他们,两所学校不一样,但无法比较。” 港大不跟学生签署任何预录取协议。黄依倩认为,预录取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 她说港大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在宣传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的信息,不过并不进行说服工作,尤其是在学生作出决定后。 “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学,告诉我们他不愿承受港大的压力,放弃港大。虽然我们很遗憾,但是我们并不劝他,我们尊重考生自己的决定。”黄依倩说。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高校招生争夺战,可归结于计划体系下长期以来畸形的“生源观”。“在统一考试、集中录取的高考制度中,一名考生只能被一所大学录取,无论平行志愿还是传统志愿的填报方式,都有考生去向不明的风险,进而造成考(论坛)生和家长对于能否被某所大学录取的焦虑。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也就有了玩手段的空间。” 在熊丙奇看来,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是内地高校抢生源的根源,唯有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熊丙奇认为,要破除教育本身的等级制度、批次录取的模式,让中国学生可以像美国学生一样,凭借多次考试成绩去申请多所高校,再选择其中一所就读。这样高校就会把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吸引优秀生源上。高校有了更多自主权,考生有了更多选择权,教育的良性竞争状态才会出现。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