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媒体曝名校招生暗战 竞争中不惜“挖墙脚”(3)
作者:新京报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1-07-09 20:31

 

 

杀手锏

签了预录协议,相当于给考生吃了定心丸,而且是“宁考生负高校,高校不负考生”

“即使是签了预录取协议,7月1号下午5点,湖北考生填报网上志愿截止时间之前,一切都是变数。”冯玮说。

6月30日晚11点,已熟睡的章玄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交通大学招生组的老师,并透露已知道章玄与复旦签了预录取协议,但还是表示其学校在湖北有一个特招名额,专业是经济管理,只提供给675分以上的考生,并希望章玄能够考虑。

这让章玄感慨:“真是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松啊。”

最后一刻,章玄拒绝了邀请:“我不能不讲诚信,我已经跟复旦签了。”

另一考生戚芳(化名)并不觉得这是诚信问题。她与章玄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因有少数民族加分,戚芳总分超过680。她与复旦签了预录取协议,不过在报志愿的最后一刻,她选择了北京大学(微博)

按照多数学校的说法,预录取协议书出现于2007年,是由中科大发明的。

随后各学校纷纷仿效。据统计,目前使用预录取协议争抢生源的主要是内地9所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招生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

各校协议书内容大致相似,即一旦签署此协议,考生要第一志愿报考该校,通过提档线后,该校一定录取考生。

“签署预录取协议书是为了给考生吃定心丸,很受考生及家长欢迎。”冯玮说。

他解释说,协议对于考生并无制约力,但对于高校却有制约力。这种制约是以大学的名誉为担保的。因此会出现“宁考生负高校,高校不负考生”的情况。

后遗症

一旦签了协议的考生反悔,高校将很难找到高分生替代,不得不招个别低分生

在网络填报志愿的3天时间里,招生老师们几乎是坐在电脑前,一刻不停地刷屏,反反复复地检查,当时和他们签订预录取协议的学生,是否“从一而终”,如果情况有异常,他们会再致电考生,询问原因,并加以劝导。

预录取协议带给高校最大的麻烦,是考生反悔后高校招生“断档”。

据了解,并非所有考生都能专一,在湖北,曾有考生和多所学校签下预录取协议书。

由于全省前300名高分学生是众多高校紧盯的对象,预录取协议在学生报考前已将学生“瓜分”掉。这意味着,一旦部分考生反悔,高校将很难从前300名中找到替代者,只能招个别低分生。

高校的招生情况统计要看三个数字,即最高录取分、最低录取分和平均分。这三个数字说明了一个学校在一地录取的学生质量,也间接说明了一个学校的影响力。

“断档”的出现,会令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平均分被拉得很低。因此被各高校视为大敌。

浙江大学湖北招生组的王老师介绍,因考生签预录取协议后反悔,导致浙江大学有3年在湖北的招生断档。

冯玮说,为避免这一情况,复旦大学每年都尽量多签几名预录取考生,一旦有变还有替补者。如果不出现意外,则由机动名额录取。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
  相关阅读:  ·沈阳三高中生伤同学落法网 法律“放”他们高考  ·艺考生需战胜自卑心理 制定循序渐进复习计划  ·生源骤减 本科扩招 政策瓶颈 考验艺术高职院校  ·学生高考后苦恼多:“上大学突然不会学习了”  ·上海师大来自23省市5200余名新生顺利入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