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脚给中国教育投票 6月9日下午5时,北师大二附中操场,高三毕业生刘勇志(化名)正在放风筝。 几天前,他刚刚拿到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offer(录取通知)。 但在三年前,刘勇志还是一个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初中生。他在一家人对未来的深思熟虑中,报名就读了二附中首届国际班。 “在中国,大部分家长让孩子上国际班,主要是因为孩子中考考得不好;还有一部分是家长在北京工作,但没有北京户口,导致孩子不能享受北京高考待遇。真正想让孩子享受国外良好的教育的家长,只占10%左右。”江学勤说。 在北京工作的媒体人李向军(化名)因为不是北京户口,除了给孩子交纳借读费外,孩子读到高三时,还要回户口所在地参加考试。“这对他打击太大”。 国际班也发现了户籍政策背后的无限商机。“无借读费、无学籍困扰、无高考教材烦恼,非京籍考生的第一选择。”北京剑桥中学的这则广告,一下就戳到了不是北京户口的家长的神经。 2010年,曾有上万名非京籍家长联名签署《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上书教育部门,但没有回音。同一年,李向军坚决地把孩子送到了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 “我是迫不得已用脚给中国教育投票。”李向军说。 不菲的费用挡不住家长热情 不过,这张投向中国教育的“反对票”,代价相当不菲。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公办学校国际班一年的学费、住宿费大约在8万至10万元,私立国际学校的费用甚至在10万到20万之间。而三到四年国外本科留学费用起码在150万元以上。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家长把孩子送到高中国际班的热情。李向军已经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教育理念面前,钱不是问题。我把房子抵押了,让孩子出国。以后让他赚了钱再还给我。即使赚不了钱,起码落个快乐的人生。” 4月份,本报曾发起的调查,共有3465人参与。调查显示,84%家长愿意让孩子就读国际高中(国际班)。而在考察国际高中时,家长最关心校方与国际高校(尤其是名校)的关系(36%),其次是学校办学理念(24%)、师资水平(17%),对学费的考虑只占3%。 新东方培训机构市场部负责人葛思汝相信,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增长,视野逐渐开阔,送孩子出国的家长会越来越多。 这一迹象从去年开始,已经显现。 2010年,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的中考录取平均分是503分,“这一分数,足够上一所区级重点中学。”副校长马骊说。 今年,尽管招生工作尚未正式开展,已经有550名学生家长向该校国际部释放出签约意向。 6月9日下午,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十几名学生围着一名女外教,用流畅的英语喊她一起吃饭。马骊坐在办公室,正考虑下一步的招生计划,“尽管生源充足,但如何抢夺优质生源,成为未来诸多国际学校竞争的重点。” 同样,北京爱迪学校接待大厅内,二三十名家长围着几名老师,询问出国事宜。门口巨幅广告牌上几个大字格外惹眼:从这里走向世界。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