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年一度的高考(微博)终于落幕。据统计,今年北京高考报名总数为76007人,比去年减少4000余人,再创新低。而在2009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为10万人。 高考人数逐年减少,与此同时,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另一条出路读高中国际班,到国外念大学。 截至目前,北京共有13所公办中学组建高中国际班,大约有2100名学生。 今年,尽管招生工作尚未正式开展,已经有550名学生家长向北师大二附中国际部释放出签约意向。 6月5日下午4点,高考前一天。 刘一凝端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看一本英文原著《War》。 2010年夏天,中考结束后,尽管已经被北京市101中学录取,刘一凝还是报名参加了北大附中国际部的夏令营。这一年,北大附中刚刚通过市教委审批,获准成立国际部。 经过一周的复杂测试,刘一凝和另外27名学生从15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北大附中国际部。 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压力 早上7点30分,刘一凝开始第一堂地理课。 她的课程包括历史、英语(论坛)阅读、生物、语文、体育、化学、数学和英语写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同一门课程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北大附中国际部主任、加拿大人江学勤说。 据介绍,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课程设置可以从早晨七点半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半。 每天,除了保证8个小时睡眠外,刘一凝几乎都是在学习,还有课外实践,比如模拟联合国会议等活动。 这一切,完全靠自主,没有任何老师刻意施加压力。 “我们不是很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重视他们的品德和态度。”不过,江学勤也坦承,尽管成绩并不重要,但学生仍有压力,只是这种压力是自我施加的。 “因为自己懂得追求什么。”刘一凝表示,这种压力堪称完美,因为与兴趣有关。 课程设置偏重综合能力 刘一凝一天的课程中,除了英文阅读和写作由外教授课外,理科课程依然由中国老师教授。从事中国教育10年的江学勤认为,中国理科的内容设置比美国要好,“用全英文教数学,教的比较浅,不是很适合中国学生。” 民办的某国际学校课程顾问陈微则说,该校高中班从高一就采用全英文授课,“到了高二,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商科和理科。” 事实上,不同的学校所授的课程并不一样。 有些国际班会弱化中方课程,不开设中国历史和语文等科目。而开办国际高中18年之久的北京汇佳国际学校,中文课程则是学生的必修课,难度甚至比普通公立高中的还要大。 此外,国际班一般都有丰富的自选课程,比如游泳课、高尔夫球课、形体课和钢琴课,“这些课程都将作为综合能力的成绩,对申请外国大学都有帮助。”陈微说。 而在学生管理上,陈微介绍说,学校尽量采取宽松的手段。“教学区内不能用手机,发现就会没收,但学生可以在宿舍内用;老师不能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发生感情,但牵手是我们容忍的底线。” 据介绍,国际班学生想要获得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需要提供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托福成绩、三年高中成绩、老师的推荐信、简历,以及包括价值观、人生规划在内的个人陈述。 记者调查还发现,由于国外大学大部分采用申请制,没有严格的考试,高中国际班的学生几乎100%能够到国外念大学。因此,所有国际班竞争比拼的,是上全球前100名大学的入学率。 “从我们学校出国的毕业生,90%以上都拿到了绿卡并在国外工作。”爱迪(国际)学校陈微则相信,不仅仅是进入名校的入学率,PR(永久居住权)和就业率同样重要。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