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主改革前行 熟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士都知道,早在2003年开始,教育部即在部分高校推行自主招生试点,基本延续“自主笔试+自主面试”模式,始终波澜不惊,至今全国大致有80所学校具有5%自主招生名额资格。 而所谓的自主招生,不过是允许高校可以自主降低至某一个分数线,来招收通过高校自主笔试、面试的学生。 对于下一步高考的进一步改革,各界一直在探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称,高考改革应遵循“统一考试、多元录取”的方向。 “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多给学生一些机会。”顾强调,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对于扩大包括招生权在内的办学自主权,也是念兹在兹。 2010年,29所国内顶尖学府在2010年清华、北大牵头形成两大高考自主联盟的基础上,形成了2011年“华约”、“北约”、“卓越”三个高校自主招生联盟。 有高校联盟将选拔分成笔试、面试两个阶段。考生的成绩单也不再是各项分数简单的累加,而改由分数和“考生评价报告”组成。 “这就意味着选拔标准和评价机制,相对于传统高考都将有很大改变。”有教育专家表示。 不过,在知名教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博士看来,目前的高考自主招生的改革,无论是此前80所高校的各自尝试,还是如今3大联盟集体试水,还是这次北大一次性降至一本分数线录取,其实“并没有触及到核心的问题”。 按照教育部门现行规定,自主招生联考仍需通过笔试、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框架设计都是考生获得一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资格,进而能够在随后进行的高考录取中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 “这仍以集中统一考试为前提,都是为集中录取服务,都是为高考做准备,这对考生选择权并不利。”熊丙奇称。 熊建议,借鉴欧美国家大学招生多元模式,进一步赋予研究型大学自主及招生的权力。 以美国SAT考试为例,它由一个考试公司主持,一年中有若干次考试机会,考生可自主选择多次参加,考完后以最好的成绩为准。 美国大学在录取上也拥有很大自主权,主要依据学生中学学业成绩、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入学申请书和推荐信、面试成绩以及大学招生中的特殊标准。 而在“新教改”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有专门章节阐述“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明晰了高考改革的目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在今年全国“两会”之际表示,年内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指导改革有序推进。 由此观之,此番北大改革,或将开启更大的变革之门。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