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扰民”最终扰乱了谁 “人为把高考弄得那么紧张,有必要吗”、“这么多的关注反倒成了无形压力,我高考那会儿什么都没有也照样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高考扰民”现象,很多曾经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此类看法。 去年5月,一位叫叶炳昌的读者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高考在即话“扰民”》的文章,文中谈及:“其实,‘特殊待遇’对考生无益。高考这几天的殊遇实际上是害了考生,给他们施加了无形的压力。昔日的嘈杂,猛然间被寂静所取代;过去的艰苦,一下子被豪华而替代,让学生如何能适应?”如此担心,显然不是杞人忧天。 这是一位考生的微博留言:“自从高考完后,我的生活就好像变得不太正常了,具体表现为:每天头晕睡眠质量下降、肠胃不舒服,搞得比上学都难受……” 记者在网上调查时发现,高考后短期内不管不顾地疯玩、整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等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 如何帮助考生们随着高考分数的查询、录取通知书的下发等尽快回到生活的常态和正轨,并正确地规划好自己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和今后的人生路? 北京第二中学校长钮小桦建议:适当的放松与调整是有必要的,但考生应该更多寻求一些正当的放松渠道,比如去旅游,或在家与父母多一些亲情沟通,上网了解一下所报考大学的情况,为进大学读书做充分准备。 “考后学生要尽快调整身心,如果像网上一些考生那样不计后果地盲目疯狂减压,甚至胡说八道,即使将来考进大学,也有可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不健康、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的人。”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刚从高三任教下来的兰老师说。 一位孩子今年参加高考的刘先生也表达了自己对“高考扰民”的看法:“我觉得家长对高考的重视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关心不能过,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孩子如果连一些噪音和交通上的不便都不能忍受,就算他考上了一流大学,也会因为不具备坚韧的品质,不能真正成才。”他告诉记者,他家住在朝阳区,离考点算上堵车大概需要一小时车程,但他除了考前悄悄去踩了一次点,并把乘车路线记下来告诉儿子,两天的考试全是儿子独自一人去完成的。 记者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一位叫周静波的网友曾在天涯社区上发表的看法颇耐人寻味:都说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缺乏大风大浪的考验与磨练,但想一想,家长与社会又给孩子们创造了多少独立闯荡的历练机会呢?从小到大哪天不是小心翼翼唯恐有丁点呵护不周呢?特别在极具“中国特色”的高考时段内,考生就是上帝,就可以享有特权,如此过分的保护,到底是在为他们减压还是增压呢?从“天上”到“人间”,路要自己走 这是一个考生在微博上发的考后规划:1.出去找份兼职,积累一些工作经验,顺便赚点零花钱;2.去图书馆,借这个充足的时间,多积累些知识;3.办个健身卡,强身健体;4.向家长学习一些生活技能(洗衣,做饭之类);5.与同学外出游玩;6.家中玩电脑;7.与小学或初中的好友联系一下,增进下三年来有些淡漠的感情;8.去初中或小学看望下自己的老师。 记者采访时发现,有类似小规划的考生也不在少数。前文中所提的自己一人去参加高考的刘先生的儿子,就打算这个假期去学习驾照,“多学一门技能总会有用的。”小刘告诉记者,“同时我也准备到中国传媒大学(微博 招生办)网站多了解一些大学的情况,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报考了传媒大学的小刘对考进该校充满信心。 对于考生来说,无论高考期间怎样被捧到“天上”,往后的路还得自己走随着分数的公布、志愿的填报、入学等的来临,生活很快将走出“后高考时代”,进入“人间”常态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生职业规划成长管理研究专家、北京前方导航教育公司首席专家、人大附中原职业规划师吴志兰建议:考生们应尽快冷静下来,认真倾听自己内心:我的兴趣在哪里?我的特长是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以后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社会上有些什么行业和职位?如何把我想要的生活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梦想。”她强调,即使非常态的高考让考生很快从“天上跌落人间”,但不必在意,经历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短暂停留后要积蓄力量,继续前行。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