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试季”年后正式拉开大幕,上周“北约”、“华约”考试硝烟还未散尽,前日(13日)“卓越联盟”又参与到自主招生“高校集团”的争夺战中。一位奔赴了几个联考的考生,刚走出考场便感叹道:“题量大,笔没有停下来过,好像提前经历了一次高考(微博)!”自主招生制度今年走到了第十个年头,不少有识之士反思:“我们是否走得太快,把灵魂丢在了后面?” 2003年起,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打破高考“一考定终生”、网罗那些综合素质强、擢选那些无法跨过高考门槛的“怪才”“偏才”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并出台了配套制度。十年间,自主招生已经从单校试点发展到多校联考,再走到今天的联盟混战。毋庸置疑,高校获得越来越多的招生自主权。“放权”之下,高校主动纳贤揽士的内在动力被激活,每所具备自主招生权的学校都在按照本校的选拔和培养教育人才思路,摸索一套有别于现行高考的招生制度,让不同个性、特长、能力的考生都有施展自己的平台。 然而,在这方面,高校似乎还需要一双“慧眼”。 笔者了解到,为了公平公正起见,“北约”、“华约”、“卓越联盟”均将命题权、阅卷权交由第三方来统一完成,统一的题目和判分一句,虽然表面上每个学生得到了一视同仁的对待,那么如何保证各个学校在招生和培养方式上的差异性呢?另据媒体报道,参加完“卓越联盟”考试的同学第一感觉是参加了一场“小高考”,绝大多数考生都把它当做是高考前的一次“练兵”, 南京一个毕业班的有48名同学,有41名都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考生疲于在几大集团之间奔命,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高考加一道“保险”的分数优惠。 回顾自主招生制度设计之初,设计者寄望于将具备超常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学生纳入高校,其核心在于避免陷入“唯分数是举”的应试教育老路。而实际情况是,目前的自主招生与高考相嫁接,归根结底仍难逃以分取人的窠臼,自主招生依然只是高考制度锦上添花的点缀而已。即使是学校分配的自主招生考试名额,也难以脱离平时成绩的排名,绕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背离了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初衷。 自主招生近年来逐步演变为几大高校联盟间,以分数优惠为吸引力的生源抢夺大战,一直为社会公众所诟病,难怪舆论直指高校集团借自主招生来跑马圈地抢夺生源。笔者恰恰认为,我们的学校应该以自主招生为契机,倒逼日常教学改革,按照培养人才的思路,在教育方式上,采取有别于通过传统高校被录取的考生,营造呵护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教育环境和思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选拔和培育人才,而非把主要精力放在单纯为“掐尖”而展开生源争夺战。 (新东方网)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自主招生:高校“掐尖” 考生“保险”
·网友微博热评复旦“谁官大”自主招生题
·威海600考生报考自主招生 “华约”考题难度高
·普通高校自主招生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面对自主招生考试:考生理性看待 轻松迎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