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大学排行榜 > 评价与管理 季刊 > 2010-第4期 > 正文
“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会议简报(一)(5)
作者:秘书处 来源:评价与管理 发布时间:2011-02-23 01:39
 
 
大会专题报告 (十一)
主讲人:黄福涛 教授
主 题: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比较的视角
 
       2010年11月5日下午,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教授黄福涛先生作为题为《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比较的视角》的学术报告。
       黄福涛首先对“质量保障”一词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这一概念主要指高等院校为了确保学习者达到特定的学习目的或为了满足一定组织、机构或群体而制定的标准而实施的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高校内部的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估,以及来自外部机构或专家的审查、认定以及进校核查等一系列活动。
       接着,黄教授为我们介绍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了主体、目的、对象、标准、层面五个方面。一般来说,从事大学评价的机构主要有院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法人主导型三种,这三种类型的评价机构也经历了不同的改革与变化。黄教授分别从主体、目的、对象、标准、层面五个角度对评价机构的变化进行了说明。从主体的角度来看,英、法、日、美四国的评价主体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变化。从目的角度来看,从80年代至今,就欧洲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有关质量保证活动的目的基本上经历如下过程:由最初侧重绩效,过渡到强调提高质量,进而主张将两者结合,要求大学在履行绩效的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从对象角度来看,更加重视绩效和学生学习成果,院校自身是否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机制以及这些机制是否有效发挥了作用。从标准角度来看,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多样化的标准、特别是相对标准的重视。从层面角度来看,跨国家的地区和国际层面的趋势比较明显,特别在欧洲。
       最后,黄教授谈到了一些关于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些意见和建议:首先,有必要吸收更为广泛的人员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相关活动。从高校内部来看,应该形成一定的校园“评估文化”氛围;从高校外部来看,外部评估机构应该吸收来自社会其它各界代表或相关人员参与评估等活动,通过征求有关人士的意见,邀请他们监督评估过程或公开评估结果等,使社会各界关心和了解政府和高校开展质量保证的意义。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把高校视为质量保证的主体,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及不妨碍高校教学和研究的前提下,将来自外部的评估与高校自身开展的质量保证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增加高校办学透明度,强调绩效,面向社会办学,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判,对于提高高校办学效率、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声誉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充分认识高校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关键。来自外部的评估应该着眼于高校是否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质量保证制度,这些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发挥作用等。第四,不仅需要政府制定某些基本的绝对指标,把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 应该鼓励各院校基于自身特点和着眼于消费者或社会其它方面的要求,开发符合自身发展的质量目标。第五,有必要在兼顾国情和发挥我国高等教育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某些领域或学科适当引入国际评价指标,逐渐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活动上升到新的层面。
(文/温芳芳 吴 慧)
 
大会专题报告 (十二)
主讲人:邱均平 教授
王伟军  教授
主 题:中国大学评价的做法与结果分析
 
       2010年11月5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伟军教授以“中国大学评价的做法与结果分析”为题的学术报告。
       自2004年开始,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每年都对中国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进行计量和评价,并得出一系列的排行结果和研究结论。截止目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已经连续发布了7次“中国大学及学科竞争力报告”,该系列报告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王教授从目的和意义、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具体做法,并以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结果为例进行分析,探索中国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规律。
       首先,王教授介绍了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开展大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王教授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关心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及其竞争力和影响力,希望看到具有社会公信力的评价报告,这种现实和强烈的社会需求正是我们开展大学评价的出发点所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开展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科学的评价摸清高校科研资源、力量、成果、效益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分布和发展情况,找出各个高校及其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和现实差距,明确其改进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有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投资者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和选择学校提供参考。
       其次,王教授为大家展示和分析了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的投入决定科研产出,而科研的投入与产出又必须讲求效益。因此,投入、产出、效益是影响科研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所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投入—产出—效益”为主线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社会调查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多种统计和计量方法得出了三级评价指标与权重,并邀请了国内诸多的科学评价专家学者对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和论证。目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大学评价系统共包含6个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内最为全面、系统和详细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王教授以2010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与学科专业评价结果为例,探讨了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规律。2010年大学评价是以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名单为准,进入此次评价的大学共有980所。其中,重点大学119所,一般大学599所,民办院校262所。从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等10个角度产生了201个排行榜。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发展现状。
与以往相比,2010年的大学评价工作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数据量更大、分析角度更多,得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结论。同时结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多年来所积累的评价结果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第一,我国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第二,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第三,重点、一般、民办三类高校层次突出,分别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第四,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质量、效益和国际化,这也是2010年中国大学与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所得出的最为重要的启示。王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大学,尤其是中国重点大学来说,在未来的发展和建设中一定要坚持“质量、效益、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文/温芳芳)
大会专题报告(十三)
主讲人:颜端武  副教授
主 题:科学计量分析的知识图谱建设与应用研究
 
       2010年11月5日下午,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颜端武先生作了以“科学计量分析的知识图谱建设与应用研究”为主题的报告。
       颜端武先生首先介绍了知识图谱在数据分析处理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隐藏在大量数据信息中的知识进行可视化挖掘,可以清晰地呈现研究结果。他选择风能领域作实例研究,搜集了来自CNIPR有关风能的专利385条和来自USPTO由关风能的专利157条,还有1205篇来自Web of Science以风能为主题的文献。通过对该领域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以及结果的可视化,为科学计量分析中的知识图谱的建设与应用提供可行性案例。
       在数据处理分析阶段,颜先生对这些数据做出时间分布图以及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999年后风能发展迅猛,且美国在风能领域有很强的优势。接着通过对专利数据作同被引分析,绘制出专利聚类图,该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有关风能领域的专利在性质方面的分布情况。最后使用NetDraw和CiteSpace对文献中标题和摘要部分的主题词作聚类分析地图,发现风力,发电机组,充电,电动成为关于风能研究的主要研究项目。最后,颜端武先生指出科学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知识视觉表达技术,为科学计量分析提供了可视化分析方法。它揭示了学术共同体及其网络的结构、学科领域的动态发展和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导致全球知识呈爆炸式的增长,由此也带来了知识与信息获取的困难。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可视化分析悄然兴起并迅速流行开来,成为科学计量学领域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知识图谱是可视化分析方法的一种,它能够以可视化方式将知识和信息中令人瞩目的学科最前沿和制高点显示出来。正如颜端武先生在报告中所展示的那样,由Citespace生成的知识图谱以色彩斑斓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学科领域的动态发展变化和热点研究问题。这种以科学学为基础,融合了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新兴可视化工具——知识图谱,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极大地推动了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发展。颜端武的报告激发了大家对于知识谱图研究的热情和兴趣,让我们对这种新兴的可视化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文/吴 慧)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评价与管理》季刊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者:qiuyu]
  相关阅读:  ·大会执行主席、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教授致欢迎辞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碧晖教授讲话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宗凯教授致辞  ·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主席Prof. Ronald Rousseau讲话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形势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几个问题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 About NSEAC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