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勤工助学与专业知识结合 物质援助与精神引导互补 太原理工大学“立体助学”帮学子完成学业 新学期伊始,太原理工大学大幅提高勤工助学资金额度,从去年的1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提供的勤工助学固定岗位从600多个增加到1800个,每年将使家庭经济困难的40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作为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工助学为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注重经济援助更注重专业能力提升 “那是一段忙碌但又快乐的时光。那段时间里除了挥洒汗水,挣得令人欣慰的生活费,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会了做人做事的方法。”经过一学期的艰辛尝试,大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侯晓萍经过竞标、组建团队,高质量地完成了《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这一项目,拿到了她参加勤工助学的第一笔收入——2000元。兴奋之余,她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快乐的心情。 “把‘勤工’与‘专业’结合起来,在‘勤工’中实践专业知识,抓住‘专业杠杆’,这种‘立体助学’是勤工助学的最优选择。”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郭菲如是说。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更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太原理工大学勤工助学在注重经济援助的同时,更注重技能援助,在新学期设立了18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增设了900个专业技术类、高级管理类岗位。同时,鼓励校内各用工单位根据需求提出项目,并纳入勤工助学的管理范畴。这一做法在为用工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为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专业才能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践舞台。“网页设计”、“系统设计”、“调查报告”等内容的实践项目深受学生青睐,同学们争相竞聘。 设置更多具有创造性劳动特色的勤工助学岗位,太原理工大学走出了以往让学生在保洁等机械性劳动岗位上获取生活补助的老路子,探索出了一条引导学生追求自我专业能力提升的新途径。 精神引导让受助学生学会感恩社会 “勤工助学路上的艰辛与苦涩、欣慰与自豪,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使我学会在风雨中爬起,在奋斗中成长……”参加过勤工助学的不少学生都有这样刻骨铭心的感受,勤工助学在减轻他们生活压力的同时,也历练出他们面对困难不肯屈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为了鼓励贫困生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上的补贴,今年,太原理工大学在细化贫困生等级评定时,将校内部分助困经费转向勤工助学岗位,在增加学生上岗机会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学生的心理援助和精神引导。“要让每个受助学生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学会坚强,学会感恩,成长为一名不仅成绩优异,而且人格健全的人,这才是我们最终的培养目标。”该校学生处处长李海星这样说道。 成立于2006年12月的爱心家园,是由一批有志于从事爱心公益事业的在校师生发起创立的,以服务校内贫困生为主,在近4年的时间里,他们每月定期举办“心与心”交流会、心理咨询活动,组织受助者深入福利院、社区、乡村开展送温暖、送爱心等一系列活动,使家园对贫困生由最初单一的物质帮扶到如今的心理援助、精神鼓励,帮助受助者走出了一条“助人自助”的新路子,让受助者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在接受赠予的同时,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有的受助者在毕业之后,还将自己工作后的第一份薪水捐助给家园,回报母校。 从这学期开始,每个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都会领到一本由学生处勤工助学管理服务中心免费发放的《勤工助学手册》,用于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助学的情况。为保证记录的真实有效,在“考核意见栏”中,用工部门负责人对学生要进行评价和考核,并签名盖章。这种规范细致的管理,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份真实可靠的信用记录,有了这本手册,学生将来参加就业招聘时,用人单位会对他们大学期间的工作经历和相关评价一目了然,这无疑为学生就业增添了砝码。 首次把研究生纳入勤工助学保障体系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新学期伊始,太原理工大学首次把研究生纳入勤工助学保障体系,为了充分发挥这一高学历群体的潜能与优势,除在校内设立200多个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岗位外,还多方协调,在网络中心、研究生院、招生与就业处、学生处、教务处等单位开设技术型、管理型岗位,为研究生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经济管理学院研二学生艾立在学生处从事“开发银行国家助学贷款操作系统”管理工作,每月享受500元勤工助学报酬。艾立说:“我是学管理的,以前对微机操作、会计知识只是略懂,现在已经能熟练地操作和应用了。在与办公室老师的相处中,我还学到了如何更好地待人接物。” 像艾立这样自立自强的贫困生还有很多,他们用坚强的内心和执著的双手,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坚韧向上的力量,而学校日臻完善的勤工助学资助体系,也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就美好人生提供了保障。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