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宜简单提“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和“精英教育”的概念,而应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创新的意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提高创新的才干。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应该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形人才。“T”这一“横”代表西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这一“竖”代表东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突出学贯东西,培养创新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近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可见,国家已经将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对创新人才培养,我一直有三个困惑和思考。困惑一,为什么中国人或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我曾看过美国的有关资料说,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犹太人与华人。这就构成我的第一个困惑,结论是“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新”。困惑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新力?这就构成我的第二个困惑,结论是“高知识并不等于高创新”。困惑三,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位重要专家。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这就构成我的第三个困惑。
为此,我作了三点思考。思考一,我们“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缺乏创新人才是关键问题所在。因此,必须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思考二,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也可以用“失衡”两个字来表示。这种教育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从教育创新入手,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考三,实行创新教育或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将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命运。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特征多是: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我曾提出:创新人才=创新性思维+创新性人格,着重强调培养创新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新性思维,而且要关注创新性人格的训练;不能简单地讲创新思维天赋,重要的是看后天培养的结果;不要把创新仅仅局限于智育,还要贯穿于整个教育。
南京市第一中学“崇文班”采用高校导师制方式,大胆进行课程创新。比如,分3年开设以品德意志、社会责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比如,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练书法、学功夫扇、节假日调研,让学生多角度体会创新……学校从多方面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挖掘学生潜力,给学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培养创新后备人才,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我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宜简单提“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和“精英教育”的概念,而应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创新的意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提高创新的才干。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拔尖创新人才”是针对成人来说的,从心理结构看,创新体现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期,在成人期达到高峰,青少年期的创新还不成熟。从心理学角度看,各个年龄段都有创新的表现,突出表现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结合思维品质的发展过程,人人都有创新,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所谓的“精英学生”。
如何既保护幼儿、儿童、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又不“拔苗助长”?我认为,对极少数天资聪颖、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天赋,可以提前跟随大学教授做科研,社会要给这些孩子创造合适的条件。南京“崇文班”和北京“翱翔计划”就在做这种探索。另一方面,中小学的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比如浙江新昌中学,这所省重点中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采用的是普适方法,多方面鼓励全体学生发挥特长。截至2003年,该中学学生共提出发明构想提案55000多个,学生发明作品获省级以上奖215项次,获国家级奖46项次,国际级奖4项次,有17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我认为,应该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形人才。“T”这一“横”代表西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这一“竖”代表东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学贯东西,就能培养创新人才。
西方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培养适应性人才,把创新力像一条红线或主线似地贯穿到教育之中,它强调的是知识面的宽度、学生的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而东方的教育模式以培养逻辑思维为出发点,强调的是知识的深度,采用的方式是重视读书、统一的规范和集体主义。
我认为这两种模式都好,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应该扬长避短、互相吸收,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形人才。这是我倡导的一个教育目标,也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