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给老人让座遭到一些网友的指责,称其无道德。这些中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生学业压力大,比老人累,遇上早高峰,不让也没关系。另一些网友认为,大家上班上学挤公交其实都不容易,希望老年人出行尽量避开高峰期。(11月6日《扬子晚报》) 有人说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价值多元,选择多元,原来不让座是不对,现在不让座也有道理,这看起来很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世界再是天花乱坠,生活再是斗转星移,是非标准、道德底线总该是一些持久深远而温润澄明的东西。小孩子集体不让座,真好意思要求公众“理解万岁”? 不妨看看不让座的道理吧:当事人的说法是“学业压力大,比老人累,遇上早高峰,不让也没关系”。这话看来有理,但问题是,让座行为的道德成本在于身体的舒适性,你让了座,也只是站着挤着而已,只是身体不舒服——而学业压力也好、工作压力也罢,心理再累,与让座的能力没有直接关系。除非身体有问题,不然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道理上总说不过去。 至于另外一个说法,“大家上班上学挤公交其实都不容易,希望老年人出行尽量避开高峰期”,更像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因为害怕道德选择,所以就要求行为对象不要制造道德矛盾。这就好比说“其实我们生活也不算奢侈,捐款捐物的事就不要敲门了吧”…… 都在劝老人早上不要挤公交,但问题是乘坐公交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老人家出行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挤”;很多老人在为子女干着保姆般的活儿,早上不出来买点新鲜便宜的菜,一家人中午吃啥?你可以嫌老人挤;老人也可以嫌你挤。譬如老人也可以抱怨:为什么你们不能错时上下班?为什么城市公共交通资源如此捉襟见肘?为什么公交车上不能多设几个老年人专座?这些问题,也算不上无稽之谈吧。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道德律令之所以能与熠熠星空并驾齐驱,不在于行为后果的美誉度,恰恰在于行为选择的利他性。你让座了,当然就会不舒服地站着挤着,这就是让座行为垫付的道德成本,但身体的累换得的是被赞赏与尊重的满足感、幸福感,或者功利一点说,等你年迈的时候,就会动用到这笔“道德储蓄”——于是让座行为才有了被推崇的美德意义与功用价值。反之,不让座总有不让座的理由,若人人皆以自利为基点,要求社会理解个体的“累”或“不得已”,则破坏道德、践踏秩序总能找到一些动人的借口。 你不让座,还得理解你?这个逻辑显然过于自私。于公民社会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你的不让座,毕竟道德不是法律,谁也不能强迫别人信奉“让座有益”——却不应宽恕对不让座行为的心安理得,更不应放任反道德行为的高调与“洒脱”。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