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将《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项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科目作为该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必修课,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省市级的公务员考试。这两项新设定的必修课因为实用性很强受到了本专业学生的好评。(11月8日《河北青年报》)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下,让公务员考试科目进入课堂,会引来赞许之声,似乎非如此则不重视就业,对学生不负责任。可是,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如果违背规律只因为强调就业需要而随意改变课程设置,其实,更是教育向现实的妥协,是教育功利化的体现。
一般来说,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依照两个纬度进行。首先,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由大学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其次,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为了满足大学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两个纬度,主次是很明确的。学科的内在需要是第一要求,是根本。也就是说,开设哪些专业课程,首先须服从于该专业的学科内涵的需要,以该学科专业应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学科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反之,如果一味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大学教育难免背离应有的发展方向而出现异化。最典型现象的就是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热门课程,而不管学校的实际教学资源情况。一个所谓热门专业出来了,很多大学都一起上,过不了三五年,曾经的热门人才过剩,成为富余人才。专业如此,课程也是如此——如果说《申论》还能算得上一门独立课程的话,《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算什么呢?其内容本就包罗万象,是公务员招录为了考察应试者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算不上一门独立课程。只因为适应公务员考试而将两门课程纳入必修,不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破坏,对其他无意于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也是一种权利伤害。
当然,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也应该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解决这个矛盾其实很简单,把这些课程以讲座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出即可。既可以维护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独立思想是大学最卓越的品质之一,大学当然无法回避就业难的现实,不过,过于功利地迎合所谓社会需要,一方面离大学教育的本义愈行愈远,另一方面其实也不利于该专业学生的长远就业。(刘楚汉 原题:公务员考试科目成必修是教育的功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