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直备受期待的户籍制度改革出现了另外一番状况。近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改革先行者的重庆,因为在多所大中专院校强制推行“农转城”政策而受到媒体关注。尽管重庆市教委表示将立即纠正,坚持依法自愿原则,严禁将转户与学生毕业证书颁发、资助、奖学金和评优评先等挂钩,但调查表明,当地多所高校的学生称,“逼转”仍在进行中。 政府的发展意愿和改革措施由教育系统来强力动员和落实,不能算是一件新鲜事。在此以前,有乡政府起草拆迁信让中小学生动员父母签字的创举。虽然强制学生“农转城”与“拆迁从娃娃抓起”不可混为一谈,但从学校扮演的角色和体现的力量来看,其中显示出的政府与教育机构之间、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却是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在政府意愿向下传导过程中,学校显示出了超乎一般的管制能力和动员能力,手握毕业、资助、评优等资格发放,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操作起来也是简单易行的。 在强制学生“农转城”的问题上,重庆市教委相关人士回应称,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当地少数学校和个别教师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宣传不到位、解释不到位,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政策执行起来走了样”、“好事没有办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操之过急,这是再常见不过的解释,也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路。但放在强制学生“农转城”做法上,在教委“发现一起,制止一起”的表态之后,管理部门仍有“自愿不等于自由,尊重不等于放任”的观念,老师和学生仍有“农转城”的任务压力,“农转城”仍然成为需要高度统一步调、严格控制进程的行动,那么农民的“被城镇化”就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执行问题。 讲究方式方法,坚持自愿原则,当然是政策推行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讲究了方法,就能完全达到户籍改革的社会目标,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之下,农村人口对改革在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迟疑、出现了非自愿的情况,至少说明,割裂城乡、区别对待的户籍制度不仅仅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还有个如何改、改成什么样的问题。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即便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也需要从政策设计上周全考虑农民向城市户籍转变过程中,其生存和发展可能面临的震荡,避免城市化带来的农地收益日渐提升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损失,造成新的“被剥夺感”。另一方面,以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为目标的改革,如何在推进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必须的自由和平等,避免“为改而改”而导致政府意愿与民众意愿相背离的状况出现。 在今天,自由迁徙和居住已经基本不受户籍的限制,现有的户籍制度之所以广受诟病,非改不可,就在于户籍刻意划分了城乡两个世界,形成了权利、保障和福利不公。但我们必须确认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不等于农转非,城镇化不等于户籍城镇化率这一表象,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不是为城市化解困,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户籍在任何一种权利归属上所起到的作用。这其中最基本的底线,就是要保证任何人的利益都不因改革而受损。 每个人都是自身利益最清晰的体验者和判断者,对自身权益的选择不可替代,也无需替代。任何一项政策要取得民众的信任和理解,最根本的方式,不单是讲究方法,而是将选择的权力交给民众,这才是户籍制度改革面向自由和平等的内涵所在。(李琼)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