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在石墨烯材料开发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而获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海姆是个充满奇趣想法的“科学怪杰”:他让青蛙在强大的磁场下悬浮起来,完事后青蛙照样可以抓蚊子吃。海姆还曾模仿壁虎爪子的结构,研究出特殊的材料。装备这种材料的手套和外衣,人可以吸附在光滑表面,成为“飞檐走壁”的蜘蛛侠。中科院院士王迅表示,飞行青蛙和石墨烯的研究属于不同领域,其间唯一关联就是好奇心和探索的乐趣——诺奖可以这么“玩”出来。拥有这般性格和科学精神的学者获诺奖,这本身就值得探析。
好奇心就是奇妙无比的科学翅膀,借助于这双翅膀,不少科学家迸发出怪诞不已的“科技金点子”,以及不拘一格的创新火花,充满童稚和幻想色彩。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更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游戏”心态,一切都是在“玩”中进行。思维放松,心态平和,没有急功近利的投机欲望,没有世俗压力,更能激发出创新萌芽。事实上,海姆团队也正是这样工作的。为灵感的降临做好了充分准备。
中国人素有强烈的好奇心,古代发达的科技与文明就是明证。可遗憾的是,在科研成果需要行政评审,科研基金需要拉关系来疏通,科研项目需要“跑”的今天,科学家们的好奇心淡化很多。人们更注重功名利禄,而对科学探奇兴味寡然。就算有科学家还保留着这样的“好奇心”,十有八九也会被认为“不成熟”、“不稳重”,而遭孤立。用游戏心态进行工作,更会被认为是吊儿郎当、不负责任。
当科技好奇心严重匮乏、走向畸形,成为奢侈品,震撼性的科技创新又从何而来呢?这些年,诺奖情节成为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很多专家对之进行了深入剖析,比如科研机制、教育环境等,却很少从创新文化、创新思想上深入挖掘。缺乏宽松自由的创新文化,创造萌芽屡屡夭折,实在遗憾。
希望诺奖情节能激活我们的科技好奇心。请打破所谓的“严肃稳重”的评价框架和文化,解开捆绑在科研人员身上的各种行政枷锁和文化约束,让我们的好奇心也飞翔起来,得到天马行空的创作灵感和研发自由,届时咱们的科技创新肯定能达到一个崭新境界。(雷泓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