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课件是一件很神秘的东西,神秘如葵花宝典。上过大学的人都晓得,很多教师喜欢把课件捂得紧紧的,仅供课上做听写练习之用。学生要一睹芳容?没门!对学生来说,上课就是记课件,复习就是背课件,至于考试,自然就是默写课件。薄薄一叠课件,承载了学分、绩点、奖学金、文凭等等不可承受之轻。做过学生的人恐怕都曾做这样的白日梦:要是能够变成一个小蚊子,钻进老师的公文包有多好…… 最近在网络上火爆的哈佛网络教学视频,却着实让我们这些土鳖大开了眼界。瞧瞧人家常春藤名校教师的范儿!课件做成PPT,放在网络上让学生随便下载,这样在上课时,学生的手和脑就完全解放了,可以安心听讲、参与互动,而不必为记笔记所累。否则,老师说第二句话的时候你还在记录第一句,刚刚记完,老师又说了第三句话——你永远比老师落后一拍,永远跟不上老师的思维速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哪里有精力和时间进行自主思维,参与课堂互动呢? 但要,如果要全面移植这种美式课堂教学模式,却对我国高校的师资品质提出了很高要求。说白了,把课件公开,欢呼的是学生,难受的教师。课件不公开,老师就可以玩神秘、造权威,吓唬逃课的学生;课件不公开,老师就可以照本宣科,掩饰口才和知识储备的匮乏。而一旦啥都公开了,至少老师上课低头读课件是绝对不行了。要让学生们乖乖听讲,教师就得拿出知识底蕴来,在课堂上“秀”真功夫。 事实上,课件只是提供了知识之骨骼,而要在此基础上加上血肉、皮肤、毛发和衣裳,还得靠课堂内的真人秀。加之每堂课受众的接受水平都不同,教师的课堂讲解若不能做到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但问题是,教师的授课功夫要做到这层境界,自身就需要三大素质:第一,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已经炉火纯青,讲起各种例题来如数家珍;第二,对教育心理学有所了解,知道并能利用受众心理的信息接受规律;第三,熟悉现在80后、90后学生的语言特征,能够在讲解中将复杂的专业术语通俗化、形象化。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准备好了吗? 根据我本人的观察,现在国内的一线高校,达到第一个要求的教师数量还凑合,但同时能够达到第二、第三个要求的教师却很少(一些教师很熟悉80后、90后的语言,但专业素质却很差)。这是为何?因为现在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往往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却没有受过教育心理学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大学教师甚至不如中学教师。反观美国,大学教师在自己读研的时候往往已有大量的助教经验,因此在进入正式教学岗位之前,教学经验已经颇为丰富;另外,学校还为那些出身非英语国家的新进教师准备了美语口语课,以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鲜活度。 一言以蔽之:人家在培养学生之前,晓得如何先培养教师;而我们呢,从不把教师自身的培训当回事!这不,教师培训不够,就只能批量产生课件复读机,把我们的莘莘学子全部变成课件刻录机。 |
[发布者:dongdong] | |||
相关阅读:
·男子车上伸“咸猪手”被拘 女子作证竟被母亲骂哭
·80后闪婚闪离日渐增多 父母插手干涉成诱因(图)
·邵阳副县长因沉船事故免职 家属公布遇难11人名单
·舟曲学生受基金会承诺捐助4年 款项1年即停
·幼师工资不如保姆难留人 公办民办月收入差四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