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学期,河南郑州的不少中小学校纷纷上演了“爆棚”一幕:丰产路小学门口,家长们彻夜排队等候报名;不少家长因孩子报不上名围堵聚源路小学,“跪求”郑东新区教育局;金水区47名家长因孩子没有分配到省实验中学,到区教育局“抗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郑州的义务教育学校如此“紧张”?率先削平门槛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就读人数激增,教育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导致了郑州教育正陷入“阵痛期”(9月7日《人民日报》)。
虽然这依旧是一则问题新闻,却看得人心里面暖洋洋的:相比于其他城市外来工为子女入学所承担的无解烦恼,眼下由郑州教育部门所承担的可解烦恼,岂不简直就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吗?削平义务教育入学门槛,让外来工子女平等就学,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户籍陋制纠偏;即便可能出现像郑州这样的阵痛,那也是必要的改革代价,而不是故步自封甚至倒退回头的理由。
在权利平等与流动自由的意义上,只要教育均衡的政府承诺尚未能够很好兑现,那么外来工子女在城市就读不仅无可指责,而且必须得到政策的支持。至于产生“被侵占感”的城市居民,也应该对基于人人平等理念的善治政策充分理解,而不应该将怨气撒向同样理当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外来工子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以及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才是问题的真正关键所在。而这些,只要政府部门再努把力,肯定是有能力解决好的,完全没有必要重走提高入学门槛的回头路。
但愿郑州教育改革所呈现出的“阵痛”现象,能够有助于其他地方更为果断也更为稳健地推进教育公平步伐,而不是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更加抬高门槛拒教育公平于千里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