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学年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发布拟清退307名超学时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消息,引发热议。此举无疑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研究生文凭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混”来的。 事实上,清退超学时学生的做法,华中科技大学并非第一家,也不是第一次。高校清退符合退学条件的学生,包括超过最长学习年限而没有完成学业的,没有按期注册的,中期学业考核不合格的等等,都属于高校常态管理的内容。华中科大这一次之所以引人关注,恐怕一是因为清理的人数较多,二来在网上公布产生了“围观”、“放大”效应。 尽管华中科大的“清退”举动赢得许多赞扬,有人认为这是对“混文凭”的学生动真格,也有人认为这是大学精神的回归……但一个常态化的学校管理行为,何以引来如此广泛的关注,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思考。 近年来,一方面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不可避免会导致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短缺,降低培养高学历人才所需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上想“混”个文凭装点门面或抬高求职身价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些大学则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迎合市场对高学历的需求,不惜降低学术标准,放松教学管理,搞所谓“严进宽出”,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学生水平明显下降,使高学历“缩水”。正是因为高校中存在着这种极不正常的状况,才让华中科大的“清退”之举更显切中问题要害。 加强大学教育管理,确保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淘汰。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变压力为动力,而且有助于树立严谨求实的治学标准,维护学历学位的严肃性和含金量。清退“超学时”研究生无疑可以起到督促、警示的积极作用,但确保教育质量却不能局限于此。在严格学籍、学时管理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次人才。 确保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准入源头就把好关,严进严出,宁缺毋滥;完善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委员会,使研究生教育内容真正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落到实处;严打造假、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环境。只有多管齐下,全面改善研究生教育工作,“清退”才能不再成为一条新闻.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