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正文
钱伟长求学经历对教改的启示
作者:北京晨报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时间:2010-08-26 10:35

 7月30日早晨,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在上海逝世。有关钱伟长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被各大媒体反复提及。 在这里,请允许笔者对这段经历,花一定篇幅进行赘述——18岁那年的高考中,钱伟长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绩(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历史系。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9·18事变”爆发,钱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毅然决定: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起初,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不愿意收他,但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这段经历,令人深思。放在今天,钱伟长中文、历史、数学、化学、物理、英语的总分只有225分,绝对连专科线也达不到,休想进入清华大学;而更不可思议的是,物理只有5分的钱伟长,居然通过游说系主任,进了物理系!从此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钱伟长逝世之后,舆论感慨于“三钱”的陨落,对中国科技与教育充满惆怅。

  人们总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能走出困境,培养出像“三钱”这样的大师。在笔者看来,钱伟长先生的教育经历,不能只是一段“传奇”,而应该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案例”来分析。他的教育经历,至少与我国高校的招生和培养管理制度相关。每当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时,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制度,都会被公众认为是当下“最不坏的制度”,因为大家担心,所谓的高校自主招生,会扼杀贫困家庭子女的升学机会。那么,恢复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信心,必是改革的关键。可是,高校的表现又是如何呢?为何那个时候的大学能够做到,反而今日的大学却不能做到呢?至于学生培养管理、现行学籍制度,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虽然近年来高校陆续推出转专业制度,然而转专业要求很严,要依据高考分数、大学一年级学习成绩、转专业考试成绩,才能决定是否允许转专业。而转学,则更是难上加难。可在钱伟长先生求学的时代,转专业和转学,基本上是常态。

  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来说,要走出困境,培养杰出人才,或许可从大师的求学经历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不是凭空臆想出什么发展教育的高招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dongdong]
  相关阅读:  ·男子车上伸“咸猪手”被拘 女子作证竟被母亲骂哭  ·80后闪婚闪离日渐增多 父母插手干涉成诱因(图)  ·邵阳副县长因沉船事故免职 家属公布遇难11人名单  ·舟曲学生受基金会承诺捐助4年 款项1年即停  ·幼师工资不如保姆难留人 公办民办月收入差四千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