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浙江大学这一所热门大学,哲学系却是一个冷门:哲学系2011年只有3名本科生毕业。 但在浙大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看来,虽然只有三名本科生毕业但意义非凡,这是志愿哲学而非“被哲学。” 目前浙江大学哲学系招生是人文学院大类招生,大学三年级开始人文学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新闻、中文、历史,还是哲学。 两年前,今年毕业的这三名哲学系学生选择了哲学。 而在此之前,根据浙大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回忆,哲学系每年本科招生总有30人左右,但绝大多数属于“被哲学”,没有填报哲学系但因为“服从分配”而被“分配”到哲学系,而且就是这样“拉郎配”也往往招不满。 和工商管理、建筑设计等热门专业相比,哲学系在大学里相对冷门。 为什么大学里的哲学教育会日渐边缘? 在浙大哲学系董平教授看来,目前哲学系所遇到的尴尬不能说明是哲学本身不行,而是哲学教育有问题,没有把哲学的生命力发扬出来。 董平以吉林大学哲学系孙正聿教授为例,“他上哲学课时候连走廊上都坐满学生。” “哲学是一种修养,是辨识能力的培养,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董平认为。 而多年来的哲学教育,董平认为批判性越来越薄弱,“只告诉你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以足球打黑爆得大名的原浙江省体育局局长陈培德1962年考入北大哲学系,他笑称当时北大哲学系被称为“干面包系”:干巴巴,枯燥无味。 在陈的印象里,北大哲学系的学习是从上课开始速记笔记一直到下课,考试基本是死记硬背,很少有自由讨论。 北大如此,遑论浙大。 陈培德认为这样自然逐步扼杀了哲学的批判性和辨识能力。 “哲学其实很有趣,但大学教育却让哲学索然无味。”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