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2009年考研政治预测17题(下)
作者:全和洪|quanhehong@163.com 来源:徐绽考研信息网|http://www.xzkaoyan.com.cn 发布时间:2010-08-09 13:08

第十三题 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和性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消费的质量、水平、结构和具体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第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第三,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投资、出口拉动向依*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一方针切中了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要害,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调整的方向和道路。对于我国经济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党中央之所以对消费高度重视,一方面是由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当前我国的投资、出口和消费的不协调状况决定的。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努力构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扩大消费需求符合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所在。

首先,扩大消费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扩大消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全体人民能够分享改革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其次,扩大消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三,扩大消费是实现内外部均衡的关键。经济的持续增长不能依*投资增长。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投资增长形成的产能最终会转化为出口,加剧外部不均衡。增加消费,就可以降低储蓄,减小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缺口,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增长。同时,消费支出的增加,又能够增加进口,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最终实现外部平衡。因此推动私人消费增长、实现经济内生增长才是解决内外部失衡的根本办法。

3.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措施。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温家宝11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会议研究决定四项实施措施。

(2)解读:

这“一揽子”提振经济的举措,着力点在于“扩大内需”,目标在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既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也是解决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

扩大内需,短期*投资,长远*消费。加大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投资力度,进而带动社会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手段。据测算,中央部署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大约可拉动明年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在当前外需明显减弱、消费乏力之时,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国内需求,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前10个月消费实际增幅加快约3个百分点。但是,收入增速减缓、收入预期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不利因素,制约着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民的消费。当前,既要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步伐,又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在保证人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基础上,逐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不论从克服当前困难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就能增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双双再上新台阶。

4.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被认为是一种最直接、见效快的促进经济增长手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经历多次调整。

1993年到1997年间,为控制通货膨胀,我国政府采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形成“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成功走出危机阴影。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一次相机抉择,从2005年起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

这次政府再度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提出在未来两年多时间投入4万亿元实施十项扩大内需政策,投资规模和力度之大历史罕见,彰显中央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和决心。而且相比之下,政府此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经验更丰富,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利于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此外,从1998年的经验看,增加财政支出对于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都非常明显。

5.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附:货币流通规律原理。

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一年)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待售商品的数量。第二,商品的价格水平。第三,货币的流通速度。第一和第二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一定时期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在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发的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的现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人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则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这说明,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NextPage]

第十四题 价值与价格、价值规律与当前一系列价格波动

1.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市场供求状况;(2)货币自身的价值;(3)政府的经济政策;(4)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5)垄断的程度等。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所以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一致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机制是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统称。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3. 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是股息的资本化。股票价格取决于预期股息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 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由于股息量为股票面额乘以股息率,股票价格公式还可表示为:股票价格= 股票面额×股息率/利息率。

在现实生活中,股票价格受股票供求状况、 经济政治形势、人为的投机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4. 土地价格。

土地本来不是劳动产品,自身没有价值,但是土地能以一定的价格买卖。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收入,所以,土地的价格实质上是地租的资本化。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一是地租额的多少,二是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在实际生活中,房地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和确定的主要因素有:①房地产的预期收益(包括地租)。②资金利息率。③供求关系。而影响这三个因素的因素,则涉及广泛领域,包括土地和建筑物的位置等自然因素;土地和建筑物的环境因素;居民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住房制度等政府管理因素等。

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房价过高,超出百姓承受范围,最终势必导致市场调整和房价理性回归。但是,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长,房价如果出现暴跌,会对宏观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暴涨暴跌都是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的表现,都是我们要尽力避免的。

政府出手“救市”,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指导原则是:

第一,坚持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给,引导居民适度消费。

第二,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主要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搞好土地合理供应、集约利用和管理,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

第三,坚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二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合理调整城市土地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住房用地。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房源和炒地炒房行为。同时,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NextPage]

第十五题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前提。

(2)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旧分工引起的劳动差别和劳动仅仅是个人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公平,就是公正、平等。经济上的公平,一般指机会的均等(即社会为每个成员提供的获得收入的条件是平等和公平的)和结果的公平(就是分配的结果看,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尽管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保持在合理的适当的范围内,不致悬殊过大)。

(3)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方面看,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从矛盾性方面看,两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一面。收入差距较小,虽然比较公平,但刺激作用不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收入差距过大,虽然能刺激效率的提高,但又会出现收入高低悬殊的不公平,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4.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总的说,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的总取向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5.当前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主要表现有哪些?分析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首先,改革开放以前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了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包括分配体制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传统体制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这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从我国改革的轨迹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具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倾向,如果政府对收入分配未能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甚至会产生两极分化。第三,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收入差距更趋扩大。

第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

第三,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第四,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也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五,少数人因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而暴富。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3)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7.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附:为什么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原理: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和价值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社会财富和价值是多方面因素参与的结果,那么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社会财富和价值分配中,也应该参加社会的分配,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在公有制经济中仍然要继续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要尊重和保护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复杂劳动,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充分 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同时应当建立严格的约束、监督和制裁机制。

(2)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就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我们要建立生产要素市场,使生产要素成为商品,就必须使生产经营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相应的收入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随着混合所有制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

(4)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 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 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 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5)要分清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分配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根据在于它们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这是必须予以肯定的。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是,它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应参与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最主要的依据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NextPage]

第十六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多年来的重复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清,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不科学。因此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2.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构建现代产权制度

1.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不理想,根本原因是产权改革没有到位,产权归属模糊不清,资产所有者虚置,责任主体缺位,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没有很好地落实,政企不分现象严重。只有明晰产权归属,明确各方权责,形成多元化产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才有扎实的基础。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走形变样。

2.产权的顺畅流转,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高企业效益,而且有利于推进各种性质的资本间的收购、兼并、相互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良好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

1.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2.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3.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4.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A.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C.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D.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5.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A.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B.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五)如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继续推动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大力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

2.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今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仍然是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内部改革。

3.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二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三是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六)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2.股份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其性质如何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NextPage]

第十七题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 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2.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3.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4.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 济全球化的进程。

5.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影响

1.它对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2.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所以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也会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消极的东西推广到全世界。

3.经济全球化它对各国的作用也是有区别的。对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利多弊少或者叫做利大于弊。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在人民币升值、产品质量、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

(1)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2)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要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中国政府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

目前,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贸易壁垒不断出现,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趋于严重,不利于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建设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开放、非歧视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有利于促进地区和全球贸易稳定增长,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符合各方利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严格信守承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加大。

[NextPage]

毛概重点题

1.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核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实现,无产阶级领导实质就是共产党的领导。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中国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并批判陈独秀和王明在这个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第一,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中国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1.无产阶级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责任:(1)无产阶级对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可能是“天然的”。(2)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它又不会自动放弃这种领导权。(3)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贯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过程。

2.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3.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4.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5.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第二,批判在领导权问题上所犯的两个错误:

1.陈独秀右的错误:“把整个队伍送出去”,放弃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2.王明“左”的错误:“把整个队伍推出去”,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了“无兵司令”,也给中国革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须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请分析说明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陈独秀和王明在这个问题上都犯了什么错误?

第一,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中国革命两步走的关系:(1)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和任务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2)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三,在中国革命前途问题上党内有过两种错误倾向:(1)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不承认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应当紧密衔接,而是主张在两个阶段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2)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间的联系,而没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3)这两种错误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

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实质和意义都有哪些?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1.主要经验:(1)从国家政权主要成分看,是武装斗争、军队。(2)从阶级关系看,是统一战线。(3)从领导力量看,是党的领导、党的建设。

2.主要纲领:(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人民民主专政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民主与专政的辨证关系:(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最显著特点:把对人民实行民主同对敌人实行专政结合起来。(2)建国初期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范围,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则是人民的敌人。(3)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即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权。(4)专政是人民对反动派的专政,即人民运用专政的手段来镇压敌对的势力,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5)民主与专政是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辨证统一关系: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把群众发动起来,才能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只有对敌人实行专政,才能有效地保卫人民民主政权,保护人民利益,并为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2.关于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1)领导者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2)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这个阶级不能充当领导者,在国家政权中也不应占主要地位。

3.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1)对外:防止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2)对内: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最终达到消灭阶级、消亡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目标。

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1)从领导力量来看,都是工人阶级;(2)从阶级基础来看,都是工农联盟;(3)从主要任务来看,都是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4)从最终目标来看,都是消灭剥削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2.人民民主专政特点:(1)它衔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阶段;(2)它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3)概念表述准确鲜明。

第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物,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为新中国政权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4.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但在不同历史阶段我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不同的。请分析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一,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1)《井冈山土地法》:一方面具有伟大意义:我党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另一方面也有缺点: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个人;(2)毛泽东制定《兴国土地法》:提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3)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强调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还要取得土地所有权;(4)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依*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5)1931年土地分配办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第二,抗战时期:减租减息。

第三,解放战争时期:土改:(1)1946年《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变为土改;(2)1947年刘少奇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彻底的比较完善的土地纲领;(3)1947年十二月会议毛泽东提出土改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雇农要求;二是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4)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土改总路线:依*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请根据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来分析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革命中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为什么要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第一,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1)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是进步生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动力之一;(2)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阻碍生产力进步,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对象。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1)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民族资本主义是进步生产关系;(2)在不操纵国计民生范围内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有益于社会进步。

第三,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着的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害怕资本主义发展不利于革命,而企图由封建经济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民粹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1)在近代中国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2)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这种资本主义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6.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请分析说明中国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第一,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及关系:(1)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联盟;(2)关系: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第二个联盟也要注意;(3)正确处理两个联盟关系:一是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二是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三是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相互作用。

第二,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同盟者领导条件:(1)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2)对同盟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第三,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原则和方针:(1)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质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最根本问题;(2)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方针:一是在统一战线中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在特定条件下如抗战时期把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便最大限度孤立和打击最主要敌人;二是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对他们实行既联合又斗争政策;三是在被迫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同他们进行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同情或中立。

7.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毛泽东同志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早在1930年,他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在延安整风运动前夕指出,主观主义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这些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大解放。”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毛泽东是怎样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及其地位是什么?

第一,提出过程:(1)《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提出党的“思想路线”概念;(2)《实践论》、《矛盾论》: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3)《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首次使用“实事求是”这个科学概念;(4)《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解释。

第二,基本内涵:(1)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2)理论联系实际;(3)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

第三,基本要求:(1)理论与实际统一:毛泽东比喻为“有的放矢”;(2)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本质一致;(3)调查研究是贯彻群众路线基础环节:一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二是毛泽东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4)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第四,重要地位: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NextPage]

形势与政策

一、国内重点、热点问题

(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摘要如下: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四)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五)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六)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

(五)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胡锦涛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

1.2008年7月7日至9日,胡锦涛出席了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9日,胡锦涛在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时,对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建议是

A.应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体系 B.应建设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

C.应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 D.应建设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体系(ABCD)

2.2008年7月7日至9日,胡锦涛出席了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胡锦涛对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出的建议是

A.重视粮食生产 B.改善贸易环境 C.加强宏观协调 D.创造有利条件(ABCD)

3.2008年7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札幌出席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发展中五国领导人集体会晤时,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阐述了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问题。他指出,我们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A.团结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B.加强协调,推动南南合作

C.着眼长远,推进南北对话 D.共同努力,承担应尽责任(ABCD)

(三)胡锦涛访问亚洲三国并出席上合组织峰会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八次会议2008年8月28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题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的重要讲话。他就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提出的建议是

A.加强战略磋商,巩固政治互信;密切安全合作,维护地区和平

B.深化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C.推进人文合作,搭建友谊桥梁

D.贯彻开放原则,共创地区和谐(ABCD)

(四)胡锦涛访问日本

1.2008年5月6日至10日,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了

A.《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B. 《中日联合声明》

C.《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D.《中日联合宣言》 (A)

2.2008年5月6日至10日,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份文件

A.在继承已有3个政治文件原则的基础上,中日之间的第4份重要政治文件

B.确定了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指导原则

C.规划了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

D.对于全面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具有重大意义(ABCD)

3.2008年5月7日,胡锦涛在东京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举行会谈。胡锦涛就将中日关系推进到更高阶段提出以下建议

A.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加强战略互信

B.深化互利合作;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C.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D.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ABCD)

(五)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2008年9月19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总的要求是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此要

A.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

B.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C.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D.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ABCD)

(六)“5.12”汶川特大地震

1.2008年10月8日,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

A.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B.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C.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ABC)

2.2008年10月8日,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也从中收获了许多极其宝贵的启示。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

A.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强大发展活力

B.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

C.人民军队是保卫人民的钢铁长城

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ABCD)

(七)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

1.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能够取得成功,*的是

A.改革开放30年我国持续快速增强的综合国力

B.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C.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D.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ABCD)

2.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能够取得成功,在于坚持

A.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 B.发挥举国体制作用

C.依*广大人民群众 D.开展国际交流合作(ABCD)

3.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培育和弘扬的崇高精神是

A.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B.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C.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D.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ABCD)

(八)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2008年5月23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签署了

A.《中俄关于重大国际问题联合声明》

B.《中俄关于增进政治互信问题联合声明》

C.《中俄关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

D.《中俄关于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A)

2.2008年10月14日,中俄双方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两国边防部队已开始按双方勘定的国界线履行防务。这次归属中国的领土是

A.黑瞎子岛西侧一半 B.黑瞎子岛

C.珍宝岛 D.珍宝岛西侧一半(A)

3.2008年5月23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胡锦涛就更好更快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出的建议是

A.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相互支持

B.深化务实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

C.全面推进人文合作,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D.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协作(ABCD)

(九)东盟系列峰会

1.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上签署的东盟成立40年来第一份对各成员国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是

A.《东盟宪章》 B.《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

C.《东盟环境可持续性宣言》 D.《东盟关于气候变化宣言》(A)

2.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

A.《东盟宪章》 B.《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

C.《东盟环境可持续性宣言》 D.《东盟关于气候变化宣言》(ABCD)

3.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东盟宪章》。宪章提出东盟要

A.致力于维护并加强本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以及经济一体化建设

B.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

C.尊重各成员国的独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民族特性

D.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ABCD)

[NextPage]

二、国际重点、热点问题

(一)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2008年7月8日,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工作会议召开,在这一会议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

A.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B.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0%的长期目标

C.到203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中期目标

D.到203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的中期目标(A)

(二)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

1.2008年10月24日至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成果文件有

A.《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

B.《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

C.《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主席声明》

D.《亚欧携手,合作共赢的声明》(ABC)

2.2008年10月24日至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成果是

A.显示了亚欧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决心

B.体现了亚欧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

C.表明了中国为推动亚欧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做出了新贡献

D.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的友好合作(ABCD)

3.2008年10月24日,胡锦涛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亚欧携手 合作共赢》的讲话。指出亚欧双方应该

A.尊重各自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发展模式,提高对彼此发展政策和方向的认识

B.本着开放的精神,充分利用经济互补性强这一优势,既深化现有合作,又不断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通过平等对话和磋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

C.加强协调和配合,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国际能源市场、粮食市场稳定,加强防灾减灾领域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促进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弘扬平等、开放、包容的精神,提倡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为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贡献(ABCD)

(三)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

1.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八次会议2008年8月28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本次峰会上通过和发表的重要文件有

A.《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杜尚别宣言》

B.《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条例》

C.《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联合公报》

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ABC)

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八次会议2008年8月28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 会议结束后,6个成员国元首出席了下列重要文件签字仪式

A.《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组织和举行联合反恐演习的程序协定》

B.《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合作打击非法贩运武器、弹药和爆炸物品的协定》

C.《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与欧亚开发银行伙伴关系基础备忘录》

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ABC)

(四)美印核协议

1.2008年10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印度同美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协议,该协议是

A.《美印核协议》 B.《美印不扩散核武器协议》

C.《美印核不扩散机制协议》 D.《美印核合作协议》(A)

2.2008年10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印度同美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协议,该协议规定

A.美国可以在印度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美国的核技术和核燃料

B.美国可以在印度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美国的核技术和核燃料

C.美国向印度提供美国的核技术和核燃料前提条件是印度必须保证将民用和军用核设施分离

D.美国向印度提供美国的核技术和核燃料前提条件是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民用核设施的核查与监督(ACD)

(五)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关键一搏最终失败

2008年7月29日,旨在寻求多哈回合关键性突破的世贸组织小型部长级会议失败,谈判破裂主要是因为

A.世贸组织重要成员在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上难以达成一致

B.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成员的反对

C.美国给会议设置了诸多障碍

D.世贸组织成员削减贸易壁垒上难以达成一致(A)

(六)朝鲜核问题与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

2008年以来,在朝核问题上取得的进展主要有

A.朝鲜6月26日正式向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提交核计划申报书

B.朝鲜于6月27日炸毁其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冷却塔

C.10月11日美国决定将朝鲜从所谓“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

D.10月14日朝鲜重启宁边地区核设施去功能化作业(ABCD)

(七)伊朗核问题

1.2008年3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

A.第1803号决议 B.第1804号决议

C.第1737号决议 D.第1747号决议(A)

2.2008年3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803号决议,新决议继续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等活动,并在前两份决议基础上增加了对伊制裁措施,包括

A.扩大旅行限制和冻结资产对象名单

B.禁运敏感双用途物项

C.呼吁各国对部分对伊金融活动保持警惕

D.依法有条件地在机场和港口检查伊朗空运公司和伊斯兰航运公司的货物(ABCD)

(八)俄格冲突

1.2008年8月8日爆发的俄格冲突的导火索是

A.格鲁吉亚军队与南奥塞梯武装人员发生激烈交火

B.俄第58集团军部分部队开进南奥塞梯

C.格鲁吉亚军队与俄第58集团军部分部队发生激烈交火

D.南奥塞梯武装人员入侵格鲁吉亚(A)

2.2008年8月26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其独立,并于9月9日与其分别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是

A.南奥塞梯 B.阿布哈兹 C.格鲁吉亚 D.乌克兰(AB)

[NextPage]

三、其他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4月7日,第一个与我国在北京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发达国家是

A.新西兰 B.加拿大 C.日本 D.澳大利亚 (A)

2.2007年12月13日欧盟27个成员国的领导人签署的、2008年2月20日欧洲议会批准的、6月12日爱尔兰全民公决否决的是

A.《欧盟宪法条约》 B.《欧盟宪法条约草案》

C.《里斯本条约》 D.《里斯本条约草案》(C)

3.2008年6月12日,全民公决否决《里斯本条约》的国家是

A.法国 B.爱尔兰 C.荷兰 D.德国 (B)

4.2008年8月20日,与美国正式签署反导基地协议的国家是

A.波兰 B.乌克兰 C.格鲁吉亚 D.白俄罗斯 (A)

5.2008年2月17日,宣布脱离塞尔维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是

A.科索沃 B.南奥塞梯 C.阿布哈兹 D.波黑 (A)

(二)多项选择题

1.2008年6月12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京举行会谈。6月13日陈云林和江丙坤在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了

A.《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 B.《海峡两岸直航包机会谈纪要》

C.《海峡两岸和平协议》 D.《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AD)

2.2008年4月8日~9日,第一届印度-非洲论坛首脑会议在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是

A.《印非宣言》 B.《德里宣言》

C.《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 D.《印度-非洲合作伙伴协议》(BC)

3.2008年10月17日,第六十三届联大召开第二十八次全会,192个会员国通过投票选出的担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国家是

A.奥地利 B.日本 C.墨西哥 D.土耳其和乌干达 (ABCD)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
  相关阅读:  ·中南大学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8月30日起报名  ·名师指导:2012年政治易错背景问题解析  ·过来人经验:2012考研政治复习重点全解析  ·2012考研政治理论复习:根据现实理念进行复习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计算题详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