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七题 经济全球化及全球金融危机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是国家、民族经济关系对传统的自身疆界的跨越和突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影响 1.就总体和大势而论,应当说作为生产力发展必然趋势和归宿的经济全球化,它对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2.但同时需要看到,经济全球化也有其局限性和弊病。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所以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也会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消极的东西推广到全世界。 3.此外,经济全球化它对各国的作用也是有区别的。对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利多弊少或者叫做利大于弊。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全球金融危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1.原因。 直接原因:是华尔街金融资本投机、美国国内监管缺位的恶果。 深层原因: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缺乏风险评估和履行相应责任,经济结构改革不充分等阻碍了全球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风险过度,最终引发严重的市场混乱。 2.办法。 国际社会应认真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在所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3.中国的主张。 胡锦涛在G20峰会提出四大举措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胡锦涛指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 中方主张重点实施四方面改革举措: 一是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及其产品透明度。 二是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决策层产生机制,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尽快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系统,改善国际金融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应对救助机制,提高国际金融组织切实履行职责能力。 三是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增强流动性互助能力,加强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 四是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稳定。 5.中国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中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下大气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最近又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决定今年中央财政增加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预计可带动社会总投资规模4000亿元人民币。从今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仅这些项目的建设就将投资近4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合相关原理分析 (一)哲学原理 要用矛盾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和认识。 当代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正是由于种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它呈现出国际舞台是一个纷繁复杂和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另一方面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同时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现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脱离世界,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可能的,每一个国家必须走开放之路,以积极的态度融入世界。但是,正是这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全球化的某些负面影响具有世界性,即使是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发生的问题往往也会影响和波及到整个世界,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地区的严重影响就是一个明证。 (二)政经原理 1.经济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发生了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西方国家虽然可以缓和这一矛盾,但不可能根除,反而使其扩展及全球范围,具有传播更快、周期更短、破坏性更强的特点。 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实质上是信贷扩张而引起的消费领域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生产过剩危机。1929年与2008年的危机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说到底,依然是美国普通老百姓收入少,消费不足的根本制约与结果。这仍是马恩所说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的根本矛盾所引起、所决定。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本质。 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分配或重新分配高额垄断利润的关系,其本质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这是由垄断资本无限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它要突破一切地域和国家疆界的局限,来实现自己无限增殖的欲望。 美国的金融机构明知次级以下贷款存在高度风险,而还要放贷,其根本原因就是资本对高额利润的追逐。有人戏称,这是美国的“美小姐”即“房地美”和“房利美”追求“钱先生”即超额利润的必然结果。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实质。 仍然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所造成,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结果。 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过度金融投机和过度消费,无疑是目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美欧利用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已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巨大损失。 (三)政经、邓三 1.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3.西方“政府救市”的实质,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区别。 [NextPage] 第八题 科技进步和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的特点 1.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2.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3.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二)如何应对(启示)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1)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总起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战略思想,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中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四是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五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2.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3)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科技进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依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作出的科学选择。(1)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2)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3)这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NextPage] 第九题 世界政治多极化与当前国际形势 (一)十七大报告的表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今世界上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 2.但是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前,美国凭借其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障碍世界多极化进程。 3.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化发展趋势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三)为什么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 2.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 3.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 (五)中国的主张 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继续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NextPage] 第十题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以及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 1.传统安全威胁。 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热点走向和平解决的进程,大国之间一度纷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安全威胁重新抬头。最明显表现在: 第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1)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与战争有共同之处,即都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2)9·11事件之后,美国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的旗号,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政策,紧锣密鼓地对外用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理由和合法性的情况下,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有显著战略意义而它以前又无法控制的地区,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这表明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的状况下,美国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恶性膨胀。 (3)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就要努力发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作好,霸权主义是凭借实力在世界上横行霸道,只有实力强大才能有效地遏止霸权主义。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力量。中国国防建设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常需要,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和挑战。中国的发展,是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发展。 第二,某些国家大幅度增加军费,积极扩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从而导致了大国之间出现了高科技军备竞赛的局面,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9·11”恐怖事件后,美国锁定“邪恶轴心”,执意要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第三,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地区冲突和地区危机增多。 2.非传统安全威胁。 (1)冷战结束以来,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就目前来说,恐怖主义问题尤为突出。 (2)现代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与冷战结束后南北差距的拉大、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尖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发展以及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抬头有密切的关系。 (3)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和磋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4)中国政府在反恐问题上的主张。 ①恐怖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公害,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②维护人类和平与安全是反恐的核心。国际社会要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反恐斗争营造良好的环境。 ③普遍发展与共同繁荣是反恐的基础。在反恐方面,应标本兼治。只有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 ④加强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是反恐的保障。应倡导相互尊重,和睦共处,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反恐绝不可加剧民族矛盾、宗教仇恨、文明冲突和人民隔阂,而应成为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新契机,对话与融合的新起点,共同进步和繁荣的新动力。 ⑤推动和深化国际合作是反恐的关键。 (5)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斗争为何“越反越恐”? 近年来,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斗争之所以成效不大,甚至“越反越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对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认识不正确,将它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或文明混为一谈;反恐的方法不对,不是全球合作,而是采取单边主义的办法;不是综合治理,各种方式的配合,而是单纯的军事手段;加上美国反恐动机不纯,往往以反恐为名行霸权之实,且奉行双重标准,助长了恐怖主义的气焰。 恐怖主义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反对恐怖主义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武力反恐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认为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打赢反恐战争,它就注定会失败。 [NextPage] 第十一题 发展中国家与南南合作(中非合作) (一)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从第三世界的崛起到今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表现在: 1.逐渐改变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了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2.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 3.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显示了巨大威力。 4.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5.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大。 (二)南南合作 1.南南合作的意义。 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即南南关系。南南合作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南南合作的意义在于: 第一,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第二,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2.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中非共同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双方的共同愿望,符合双方利益,有利于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互助,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和谐发展。 中非建立和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有助于中非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对加强“南南合作”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繁荣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非在国际事务上加强磋商和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影响力,加速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某些大国在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加强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中非加强合作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也具有深远意义。 中非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是双方互有需求的合作,绝不是某些人散布的所谓“新殖民主义”。中国在合作中十分注重提升非洲自主发展能力,注重对非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 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四项原则,即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NextPage] 第十二题 中国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主张 (一)中国首次全面系统提出世界经济体系建设主张 胡锦涛就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应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体系。各国应该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协力保持世界经济增长。八国集团应该更多倾听外部的声音和意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应建设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增强国际金融体系的有效性。世界银行应该作出更大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该加大对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督和预警,在维护国际金融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应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各国应该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加强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实现发展回合的目标。各国应该支持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的努力。 应建设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体系。发达国家应该切实履行承诺,向发展中国家增加援助、减免债务、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能力建设。联合国应该继续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推动国际社会加大发展投入,保障发展资源,加强发展机构。《蒙特雷共识》要落到实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争取如期实现,特别是要进一步向非洲倾斜发展资源,支持非洲加快发展。 这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上全面系统地提出有关世界经济体系建设的主张,充分体现我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互利共赢方向发展,也显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发展事业的重大责任感和对国际经济秩序的战略思考。 (二)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提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4点建议 粮食价格上涨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突出问题。高粮价加大了全球减贫压力,影响了地区稳定。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粮价上涨的最大受害者。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国际上出现所谓“发展中大国责任论”,把当前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态度。事实上,全球粮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合作,采取综合措施,才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援助力度,支持联合国发挥协调作用,努力稳定粮价,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渡过难关。同时,国际社会应该重视发展农业,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看待粮食问题,制定长远的国际粮食合作战略。胡锦涛对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出4点建议: 第一,重视粮食生产。各国应该从战略高度看待粮食的基础性地位,依*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库存。主要粮食生产国应该为此作出更多努力。发展中国家应该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发达国家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第二,改善贸易环境。要营造有利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应该拿出更大诚意,消除贸易壁垒,在削减农业补贴等方面显示灵活,充分考虑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关注,并切实给予最不发达国家双免待遇。 第三,加强宏观协调。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监管,促进政策协调,抑制过度投机,努力稳定粮价。要形成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国际合作机制,争取建立集早期预警、监测监督、宏观调控、紧急救援为一体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创造有利条件。各国应该用相互联系的眼光看待粮食问题,在金融、贸易、援助、环境、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各个领域多管齐下,为维护粮食安全营造有利条件。在应对能源、气候变化等领域所面临挑战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粮食安全因素,不能顾此失彼。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政策。中国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粮食问题,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近10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小麦、大米、玉米等主要谷物年均净出口800万吨。当前,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三)中国主张推动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 加强协调,推动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为促进南南合作作出积极贡献、起到表率作用。一方面,我们应该共同促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争取有利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发展体系改革,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着眼长远,推进南北对话。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利益相关、命运与共。如果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世界经济就不可能实现持久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我们应该继续本着积极务实、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南北国家建立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我们应该加强同发达国家的磋商,推动他们更多倾听发展中国家呼声,充分运用国际社会的资源,加大对促进全球发展的投入。 |
[发布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