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曾选派了一批青年学生和技术人员赴苏联留学。但当时的出国留学政策是怎样的?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国家出国留学政策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我国何时开始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对于这些问题查找起来就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 正是注意到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不便,有着20余年出国留学研究经历的苗丹国经过几年的资料搜集和写作,一部150余万字的《出国留学六十年当代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与引导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政策的形成、变革与发展》,于2010年9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 在书中,作者把新中国出国留学的历史大致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西方对中国实行了全面封锁,中国只能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和进修生,那时的出国留学政策是“严格选拔,宁少勿滥”。从1950~1965年的16年间派出的留学人员总数只有1.6万多人,平均每年仅约1000余人。而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9年的30多年间,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指导下,我国出国留学的总人数已经超过162万人,平均每年达到5.2万多人。据教育部的统计,仅200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已接近23万人。 从1966~1978年,尽管前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国家曾一度停止向外派遣留学人员,但从1972年起又恢复了自1964年开始执行的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政策。尽管当时向西方派出的绝大多数留学生学习的是语言专业,却开启了新中国出国留学多元化的新阶段。据统计,从1972年~1978年间,国家共向49个国家派出1977名留学人员。 有出国留学就必有学成归国。新中国最早的“留学回国潮”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初。1949年12月6日,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国家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还先后在北京、长海、广州、武汉、沈阳等地设立“归国留学生招待所”,专门负责接待回国的留学生和学者,并对经济困难者予以接济和补助。在新中国的感召之下,2000多名在外留学或讲学的学生及学者先后返回祖国。华罗庚、钱三强、李四光、钱学森、黄昆、赵忠尧等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要知道,当时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学者的总数才有5600多人。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