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国家首次对人才发展用“优先”二字,深意何在?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纲要编制专家顾问组专家王通讯:此次提出人才优先发展,是2003年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的重大变化。“人才优先发展”回答的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方略问题。一个国家向前发展,先抓什么?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未来长远发展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人才优先发展,实际强调的是人力资本投资优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有两种路径选择:一是人力资本投资优先,二是物力资本投资优先。一般来说,物力资本投资会是人力资本投资的7倍至20倍。如果是靠近7倍,那么是人力资本投资优先;如果是靠近20倍,则是物力资本投资优先。 物力资本投资优先的代表国家有西班牙、巴西、墨西哥,人力资本投资优先的代表国家有韩国、菲律宾。二战后,两条路径发展作比较,无论是从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从人民生活的幸福程度上看,物力资本投资优先都不如人力资本投资优先。2000年开始,我国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从10∶1一直发展到15∶1,大量发展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这种趋势迫切需要调整。 记者:为什么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做出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抉择?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纲要编制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组专家沈荣华:人才优先发展是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的必然要求。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主要有五个特征:一是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二是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三是人才资源在各种资源中居于能动和统领地位;四是人才资源在社会财富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五是人才资本素质的能力导向已成为一种潮流。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必须把人才发展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人才优先发展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选择。近6年来,胡锦涛同志在5次重要会议讲话中强调,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区和单位讲的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际做的是“见物不见人”;讲的是把人才放在战略地位,实际做的是人才“略占地位”。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在人才建设上必须做到“四个优先”: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必须看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体系,而人才强国战略又是三大战略中的支撑和关键。 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传递出什么信息 记者:一直有两种做法在现实中碰撞:是“先上项目后找人”还是“先有人后上项目”?此次提出“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传递出什么信息?人才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研究员,纲要编制工作首席专家杨伟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缺乏造就世界知名品牌的人才,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还只能处于国际分工的较低层次。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工业大而不强,包括企业不强、技术不强和产品不强。而这“三个不强”的背后是“两个不强”,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创新能力不强。所以,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王通讯:现在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调整,发展方式要转变,核心不在招商引资,而是自主创新。没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科学家、发明家,这个调整无法实现。过去我们总说人才是支撑、是保障,但现在要加上这句话:当前社会条件下,人才结构的调整能引领、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实际上是用关键人才的到来、吸引和保持,来使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变化。因为引进一个人才可能会带来一个产业一个行业的崛起。农业社会,战略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战略资源是机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资源是人的聪明智慧。 以困扰我们的就业问题而论,强调人才优先,就是强调以人才创业带动就业。人才不仅能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而且能够增加资本,提升非熟练工人的生产效率,为社会提供宝贵的就业岗位。所以,人才优先,带来的是经济和社会的优化。 如何保证人才投资优先 记者:资料显示,1990年代至今,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所占比例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如何才能实现人才投资优先保证?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纲要编制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组专家王元:我非常赞成人才投资要优先保证这项政策。从政府层面,一是对教育要有持续的投入,普遍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和从业者学历教育与技能资格教育水平;二是在科技计划中,改变过去重视项目安排而忽视基地建设和人才特别是团队建设的做法,在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加强稳定支持的力度;三是要新建一批大学和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学校;四是要改革分配制度,建立适应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激励制度;五是要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在企业层面,一是要通过政府的鼓励政策,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二是应逐步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从业门槛制度;三是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捐助办学;四是对吸引高层次人才采取更加灵活的工资额度控制政策。从社会层面,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人才培养进行投资,包括鼓励与国外大学及其职业培训机构联合办学等。 总之,对人才投资的优先保证不能被单纯地理解为是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应树立一种“优先”的理念。 王通讯:“优先保证”,首先要在财政上优先保证。政府一定要把对人的投资加大比例,同时,投入要实现多元化,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都要积极投入。国际上对企业的人力投入是用继续教育经费来衡量的,要求企业每年用于员工教育的资金投入是员工工资总额的1.5%,我们很多企业没有做到。法国立法规定,如果发现企业没有将继续教育费用用于员工,这笔费用将被没收。美国规定,如果公民自己参加培训可免部分个人所得税。发达国家是从法律上对多元投入进行鼓励,对我们是有益的启示,我们国家多是凭觉悟、凭热情,约束力度不大。 哪些人才制度需要优先创新 记者: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哪些人才制度迫切需要优先创新?创新的方向是什么? 王通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是指与人才相关的制度要放在优先创新改革的地位。比如人才的吸引制度、人才的评价发现制度、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才的激励回报制度,都需要有所创新。目前,职称制度迫切需要改革。不能不看贡献,只看论文;不能不看才智,只看年头。还有,由谁来评价人才,也需要改革。比如,一个人跳舞跳得好,主管部门很难知道她的水平,但业内人士很清楚。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改为由政府行政部门与社会组织共同评价人才,是人才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 沈荣华:改革开放30年来,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人才市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离市场对人才资源的基础性配置还有较大的距离。必须改革以行政手段配置人才资源的单一方式,加快人才资源配置由计划向市场的战略转型。 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我国人性化的人才资源创业体系,是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性化主要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大方面。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业化、多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创业孵化体系,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还要完善产权制度和人才信用体系。 在制定政策法规中注重张扬人性化内涵,在刚性制度中贯彻人本精神,提供自由成才的机遇和条件,破除各种不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性弊端,体现组织人事工作对个人价值创造和人的发展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黄欢 孙忠法 (来源:半月谈) |
[发布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