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访就好像蜻蜓点水,前后加起来不过5分钟,我精心准备好的问题都来不及问,太失望了!”昨天,家住浦东新区的秦女士致电本报教育热线(63527488)反映,申城气温连日攀升,不少老师大热天家访也随之“缩水”,成了“走过场”,令家长不满。而老师们则纷纷倒苦水,学生分散在城市四方,家访工作量大,老师也不容易。
家长不满:老师到家却不进门
秦女士的女儿就读小学三年级,前几天,老师说要来家访,全家人兴师动众,准备好了一张问题清单请教老师。当天,秦女士还特地切好了冰镇西瓜,准备好各式冷饮,开足了空调,等待老师的光临。
没想到,老师却打来电话,让女儿将夏令营的费用送到楼下,收好钱后便离开了,连家门都没迈进。“这样的家访也太形式化了,我们也能体谅现在天气热,老师不容易,但既然上了门,起码也应该好好沟通一下!”老师这样的“缩水”家访让张女士连称看不懂。
“我们老师家访也只呆了10分钟!”这几天,家长张女士也很郁闷,儿子开学就将成为一名一年级新生了,老师打电话来预约家访,可偏偏那一天,她和老公都没空,本打算换个时间,可老师却说,家长不在没关系,看看孩子就行了。后来,听儿子说,老师在家里“参观”了一圈,简单问了问,不到10分钟就离开了。
老师苦衷:学生家庭散布各方
对于家长的不满,老师们也是一肚子的苦水。徐汇区某中学李老师很为老师们“打抱不平”,她说,现在一个班级30名至40名学生,而且都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对于新接手的班级,学校要求家访要全覆盖。
“我们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去家访,平时家长都没空,一天能走3家就很不错了!”李老师说,这个假期,好几个周末,她都是顶着39℃的高温走家串户,有时候她甚至要横穿整个上海,“别看老师有时只在学生家呆了十几分钟,可花在路上的时间往往是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学生家距离近的话,可以让丈夫开助动车送我去,远的话,只有靠双脚和公交车了!”李老师说,前几天,她家访正好赶上大暴雨,还淋得一身湿透。
调查中,记者还了解到,一般学校都有规定,老师家访必须做好记录,上交学校。学校也会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访情况,“家访一般都在半个小时以上,不会太仓促,‘流于形式’只是少数情况!”孙老师说。
专家建议:家访形式可多元化
金山区中教科副科长陈少国指出,家访是假期老师“必修课”,老师应有的放矢,几类家庭要必访:一、行为、心理有偏差的学生;二、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三、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四、学习成绩明显进步或退步的学生。同时,老师上门要做足功课,准备好一些问题,例如可检查学生暑期作业的完成情况,看一下孩子居住的房间和书橱,向父母了解孩子有何特殊情况需要老师照顾等。
另外,卢湾区十佳班主任刘友梅建议,家访的形式可更加多元化,在家访过程中可确定重点对象重点走访,对于一些家庭,也可考虑通过MSN、QQ等视频聊天工具,与家长进行交流。长宁区家长周晓苇也表示,家长也要多多体谅老师,其实家访并不局限在暑假,只要家长有问题都可及时跟老师沟通,保持密切联系。 (钱钰 实习生高秀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