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提要]正在等待复试成绩;她有两个愿望,一是打工为读研准备费用;二是有台二手电脑用于创作36岁农妇的求学路 侯海荣在长春的住处除了一张床外,剩下的就是书 -18岁 侯海荣高中毕业,边放羊边看书 -20岁 结婚,看的书更多了 -33岁 ,参加 ,考取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36岁 报考吉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笔试成绩414分 出口就是词儿,不时来几句名言、警句。36岁的普通农妇侯海荣今年首次考研,报考吉林大学文学院,笔试成绩高达414分(满分500分),这一成绩在之后参加复试的学生中排第一。 高中毕业 18岁 边放羊边看书 对未来没幻想 36岁的侯海荣,今年是本命年。昨日,记者在她租住的房子里,看到一摞摞书,尤其是一本厚厚的俄语词典。 “做梦也没想到我能有今天。”侯海荣很感慨。她来自农安县巴吉垒镇元宝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5个孩子,她是最小的。她家庄稼少,父亲就养了很多羊,可父亲有腰疼病,她就替他放羊。她家距离学校很远,高中常旷课,成绩一般。 这样的家境使她对未来没有任何憧憬,1989年高中毕业,侯海荣正式当起“羊倌”,每天赶着六七十只羊,“我就喜欢看书,放羊也出去看书。”侯海荣说,回家还写点随笔,后来家里又养猪,喂猪、放羊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结婚成家 20岁 “看书有啥出息” 丈夫让她心伤 1991年,她结婚了,不久生了女儿。丈夫有一个个体诊所。她看书更广泛了,不仅仅是一直喜欢的文学类书,丈夫的医学类书她也爱看。侯海荣说,邻居们有空就打麻将、串门,可她就爱看书,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觉得没有共同语言,很多村邻都不理解她。 丈夫也不支持她,有时还打击她说:“你看书就不知道你能出息到哪儿去,如果看书能挣来钱也行。”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她都很伤心,时间久了,两人越来越觉得不合适。2004年两个人无奈离了婚,女儿归了丈夫。 离婚后 33岁 只复习半个月 圆了大学梦想 离婚后,侯海荣来到长春,先到雪糕厂工作,每天穿着靴子一干就是12个小时。她不停地换打工地点,工作都很辛苦。她想,不能这样下去。 2004年,她打定主意参加成人高考,大约只复习半个月,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圆了做大学生的梦。侯海荣说,当时外语(俄语)总分150分,她得了146分。 大学生活也带来尴尬,由于年龄大,很多同学把她看成“老师”,在寝室也是老大姐,总感到不好意思,总猫在寝室看书学习。 打工的时间少了,生活更困难了,为了省钱,她很少到食堂吃饭,常以方便面充饥。很多同学和老师知道了她的情况,送她一些衣物。她也交了很多朋友。考研前夕,很多同学发短信支持她。 每到寒暑假,她就到长春各饭店打工,供自己读书。“打扫酒店卫生间的活我都干过”侯海荣说。 成人大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她要考研,圆自己的文学梦。 考上研究生 36岁 背下2万单词 词汇量超考纲 她跑书店,上网,为考研做准备。她用攒下来的钱,买了考研的书和资料,开始学习。 她虽然基础差,她相信勤能补拙,按照考研大纲,俄语要掌握5700个词汇,但她背下2万个单词,有时要求自己一天背100个单词。学习很累,营养又跟不上,她总得口疮。 有些东西她不明白,没有辅导资料,也没有老师指导,她都急哭了。不过,她就是自己琢磨,有些当时看似很晦涩难懂的知识,也渐渐掌握了。 考试开始了,第一科目就是政治,自己看到一道题是“利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一下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法。”当时看到这个题就蒙了,为了答题稳妥,她就现在草纸上写了一个草稿,可是就在往试卷上誊写时,考试的时间到了,没办法就只能草草结尾。回到家后,她就哭了,她说,都听说考研都死在外语上,没想到自己先死在政治上了。 记者看到了侯海荣的成绩单,政治72分,同样遥遥领先。外语92分(满分100分),她说由于词汇量大,答外语卷时就像在答中文卷。 她的愿望 她说现在有两个愿望。一是找份零工,最好是当一段时间老师,干到9月份就行,为读研究生准备一些费用。她还想有一台二手电脑,用于文学创作,哪怕破旧点也行。 众人说她 女儿:妈妈是偶像 近日,记者来到农安县巴吉垒中学,见到侯海荣的女儿孙丘月,她已经快1年没见到妈妈了。听到妈妈考研成绩这样好,她特别高兴,她说:“我没有什么明星偶像,我的妈妈就是我的偶像。” 孙丘月和妈妈一样,说话爱引用名言、警句。侯海荣说,女儿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几名。 父母:对不起女儿 在巴吉垒镇元宝村,听到女儿考研的消息,父亲侯桂和眼含热泪,他说觉得对不起女儿,如果当时家里条件好,供女儿读书,何必都36岁了才考学。“真没想到,真没想到”侯桂和一遍遍念叨着。 面试教师:她很用功 研究生复试的面视老师、吉林大学文学院的李志宏说,复试成绩还没有公布,他觉得侯海荣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最主要的是,她很用功。 大学同学:让人佩服 高畅是侯海荣成人大学的同学,她回忆说,侯海荣的认真劲儿,全寝室都佩服,尤其是考研时候她就更辛苦了,由于年龄大,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每天4点天还没亮就学俄语。 本报记者 郑丽颖
|
[发布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