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半导体基础》、《模拟集成电路》、《量子力学》……小余本学期入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一开始就碰到了弄不明白的事:这几门必修课,本科时不都学过吗?而且,老师就是那时的老师,教材就是那时的教材;老师依然站在讲台上“一言堂”,只不过课堂里的同学比本科时少,约二三十人。 小余弄不明白的事,正是一些教育专家头疼着急的事。有位专家说起一所中医药高校的相同情况:为硕士研究生开的一些中医课程,内容与本科生的课颇多重复。 难怪有人把读硕士戏称为读“大五”、“大六”。 还有别的问题。不久前在上海大学举行的2009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上,来自济南的一位老师从另一个角度评说国内的研究生课程:“知识性课程多,技能性课程少,讲授型课程多,研讨型课程少。”至于教学方式,“多数课还是老师讲,学生记笔记;考试依然是老师出几道题,学生做答卷。” 本科、硕士教育怎么区分?课程怎么科学规划?教学方式如何改进设计?诸多教育专家感叹: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不免显得随意、粗放和低效。眼下,又一个考试季来临。从各高校提供的信息看,201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仍在上升。一些高校目前的研究生数量甚至已与本科生相当。人一批批招进来,怎么把他们培养好? “教什么”和“怎么教” 在国内高校读硕士、在美国读博士的姜震宇,比较两边的研究生教育有一大感受:人家对课程和教学方式的用心规划,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讲究。比如他所学的无线电专业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每门课都要求和引导学生带着应用课题去学习、消化知识和理论。 他告诉记者,在美国的大学里,研究生课程的考核中都有一个部分是“应用设计”,设计什么,不是到课程结束时才布置,而在一开始就提出来,上这门课的一学期里,学生们始终得边学边琢磨。姜震宇学无线电专业,某门课布置设计一种电路或一个小系统,老师提要求、做指导,学生自己查阅大量文献,学着动手设计。有的课程中做的设计,最后都能做成产品。 讨论课更让他受益匪浅。教授提出话题,在学生经过几周各自准备后,课堂上当场“掷骰子”,选出一人上台演讲,然后讨论。因为大家都作过一番钻研,都有想法,讨论起来热烈而有效,把个话题越辩越明,人人都有收获。 美国的研究生课程包括必修课和文献阅读课,老师讲课十分精要,要求学生自己大量阅读参考书及资料;考试则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是否有全面把握,是否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么能“还没仔细考虑” 今年中国高校减招5%-10%的学术型研究生,把名额用于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意在更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当记者询问一些老师“教什么”和“怎么教”,他们却说还没仔细考虑,“不会跟以往有很大差别吧,但会给这些研究生增加一些实践型课程”。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扩招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些突然,很多高校都没做好准备,在招生前仓促做出一份“培养计划”,有的基本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如果没有培养方式上的变化,只是学位名称换一下,意义不大。”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王晓渔对此如是评论。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以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就科学合理?就不需要改进? 有专家指出,应用型研究生并非不要学术研究功底,这对课程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借此契机,我们该认真研究一下研究生的课程改革了。 |
[发布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