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资料显示,近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足50%,专业对口率不到20%,上海甚至将一些艺术类专业列为“年度预警专业”。尽管业内提出了“艺术人才饱和”的言论,尽管艺考有着惊人的高淘汰率,但低迷的就业并未给艺考降温。 调查发现,艺考已不是考生和家长想象中的“捷径”,艺考热的一拥而上,使考生面临的竞争不亚于高考(微博)。 对此,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表示,学校并不倡导盲从报考和跟风报考,而是更加希望考生在报考之前是经过慎重考虑,做过相应准备,并对所报考专业有充分的了解。 该院表演学院院长陈浥建议考生们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他说,表演学院的招生“绝不是专门挑选帅哥、美女的‘选秀’,也不是挑选演员的‘摄制组’。”这是对那些想借艺术院校圆明星梦的考生的一个提醒。 针对艺考热、公考热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功利思想和制度欠缺,郭簃教授表示,一方面需要个人和家长结合自身情况冷静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积极反思并“修正”所谓“功成名就”的成功标准,完善选拔人才和促进就业的制度设计,也是社会和政府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记者 邓崎凡) 客观看待预期利益推动 对话穆光宗教授 穆光宗,北京大学(微博)教授、博士生导师 问:如何看待艺考热和公考热? 答:艺考热和公务员热背后的力量是追名逐利和圆梦。人口社会流动归根结底是因预期利益推动,这符合人性的客观规律。不论是艺考热还是公务员热,都满足了既定社会结构中青少年的“名利预期”和“职业期待”。人口向上的社会流动或者说社会升迁是人类寻求更高生态位、更多“资源控”的阶梯和机制。艺考热和公务员热背后反映了当下职业人口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别。在主流价值取向中,从事艺术工作或做公务员,不仅收入较高,且保障全面,工作体面并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逐物质和感官的享受,在物欲上表现出“金钱崇拜”;在地位上表现出“权力崇拜”,公务员热反映了官本位制的深远影响;在角色上表现出“明星崇拜”。这“三崇拜”颇有市场,特别对怀抱梦想的青少年大有影响。现在80后、90后多为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家长无不希望孩子能少苦多甜,至于社会担当、民族兴亡、服务国家似乎是与自家孩子不那么相干。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社会不仅人口风险较大,而且社会结构脆弱、社会责任缺位和社会整合不力。(记者王瑜采写) 应对年轻人多些鼓励和扶持 对话李锦芳委员 李锦芳,北京市政协委员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问:如何规避艺考、公考一拥而上现象? 答:一部分考生可能自小就有艺术追求,有的可能想回避文化课的学习,也可能纯粹出于羡慕明星、主持人的光鲜生活。“艺考生”的火爆催生了不少大学的艺术院系,但许多新办院系教学水平是不是靠得住?老院系扩招后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许多艺术行当是要师徒手把手传授的,我们的老师顾得过来吗?事实上,由于扩招滥招,毕业生水平良莠不齐,近几年艺术类专业就业率已经很低。 公务员工作稳定、职级稳步升迁、待遇较高,这是许多人向往的。但都奔“管理国家”的岗位去,谁来从事各类专业工作?谁来创业、办实业?相比父辈们改革开放之初那种雄心勃勃、跃跃欲试,要在各行各业上干出一番事业的境界,这些千军万马奔着公务员岗位去的孩子们是不是少了点拼搏精神?另外,从社会来说是不是还缺乏一点激励年轻人创业的氛围呢?创业环境难道比二三十年前艰难吗?我在英国国家生物科技创新园区看到有不少年轻人创办的公司只有几个人,但是有好的创意和思路就得到了政府的扶持。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呢?(记者邓崎凡采写) (工人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艺考评论:艺术类考试越来越娱乐
·直击北电艺考 最帅最靓最有名TA们未考先红
·艺考评论:别让艺考变成媒体制造的娱乐事件
·2012艺考大调查:整体人数下降 个别学校大热
·艺考之路非坦途 “非诚勿扰”理性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