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5月6日电 (记者张硕、范世辉、武思宇)一副拐杖,一间教室,4名学生。在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顺平县神南乡复兴村,有这么一所只有4名学生的“微小学”,7年来残疾教师臧金龙以一人之力,用自己残缺的身体撑起了整个校园。 记者来到复兴小学时,这里的孩子还在上课。安静的校园里,略显陈旧的教学楼与种满作物的操场,是这所学校给人的第一印象。在教室里,教师臧金龙正在为4名不同年级的学生讲授知识。可以容纳30人的教室如今却只有臧金龙和4名学生,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复兴村位于白银坨风景区内,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但由于山多地少、出行不便,加之白银坨景区开发的需要,国家近年不断鼓励村民外迁,这个曾经有几百人的小村庄现在已再难见到年轻人的身影。 随着村民外迁数量的增多,复兴村小学也从原来的近百名学生缩减至如今的4名。2005年,学校其他的教师陆续调走,只剩下臧金龙继续坚守在这所“微小学”。如今复兴村小学的4名学生中,2个7岁,1个6岁,1个5岁。孩子们平时都在一起上课,臧金龙负责数学、语文、体育等所有的课程,严格按照课程表安排。 今年55岁的臧金龙,小时候一次意外让他失去了一条右腿,从此只能靠双拐走路。由于山区缺乏教师,原本做裁缝的他又重新拿起书本进修,并从1993年起开始在复兴村小学任教,一晃已经过去了近二十个春秋。 虽然独自一人坚守了7年,但是臧金龙却依然充满干劲。“我作为一名残疾人,最令我感到高兴的就是能教出这么多学生,看着他们学历越高,我就越自豪。”在臧金龙任教期间,这所学校已先后走出1名硕士、3名大学本科生、4名大专生、4名中专生。他们当中,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还在继续深造。 在臧金龙的这所“微小学”,他除了要教好学生文化知识外,还扮演着家长的特殊角色。山区的村落分布很分散,今年7岁的刘家乐住在距离学校六七华里外的清玉沟村。每天早上都是爸爸送他到校,下午再来接走。有近3年的时间,中午放学后,臧金龙便开上电动三轮车,沿着弯曲的小路载着刘家乐回到自己家吃中饭。“我只是留他吃顿便饭,但学生家长却非常感激我。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肯定和回报,我心里感觉很温暖。”臧金龙微笑着告诉记者。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减少,复兴村小学也即将走进历史。顺平县神南乡小学总校校长王红良告诉记者,送走最后一名学生后,臧金龙将被安排到25华里以外的首汽燎原小学任教。 “看着复兴村小学即将闭校,我从心底感到有几分失落,但只要还能见到学生们的笑脸,我就很满足了。”臧金龙说。 (张硕 范世辉 武思宇)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残疾教师臧金龙和他的“微小学”
·云南教育厅长:中小学12年浪费时间应缩为10年
·体育中考,一场分数争夺战 考试机制怎能培养运
·网传中学生怀孕结婚 教育部门调查无此事
·新东方卢巍演讲 解读赴美读中学的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