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要与大学接轨 加强“与高等教育衔接”是普通高中改革的突破口 18岁几乎成为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年龄分界。在学制不能缩短,青少年不能提前进入大学学习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安排他们18岁前的人生时光,搞好普通高中改革,对培养创新人才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我国普通高中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完成大学预科任务。这种高中功能的调整,将促使我们进行基础教育学段划分改革的探索,促进中国特色的大学预科课程的开发,也促使高中固定班级授课方式的改变。但大学预科教育不能取代高中教育。 近几个月,《中国教育报》先后发表了清华大学(招生办)谢维和教授的两篇文章,文中论述了他对高中教育功能定位问题的观点。虽然文章中的一些提法值得商榷,但是关于高中通过“大学预科”方式加强“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的强烈呼声,是对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下面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谈谈我对谢维和观点的认同点与商榷处。 世界各国普遍以18岁为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年龄分界 综观世界各国的学制,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虽然具体的学段有所差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即18岁几乎成为中学生与大学生年龄的分界线。在美、日、德、法等国,儿童6岁前后入学,经过12年的中小学教育,在18岁后进入大学学习。英国略有不同,在16岁基本完成中学学业后,除直接就业者外,大部分学生或进入大学预科学院,学习2年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A-level),或到继续教育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进大学仍要到18岁。二战以来,从苏联到俄罗斯,基础教育一直在10年制与11年制之间徘徊。2000年,俄罗斯将基础教育改为12年,学生也是18岁前后入大学。 近百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实行的是12年制,以小学、初中、高中“六三三”制为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受苏联影响,实验过九年一贯制、十年一贯制。“文革”期间,缩短学制的做法更是愈演愈烈,但最后不仅没能成功,还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什么各国都将18岁作为中学和大学学生年龄的分界?为什么学制不能轻易缩短?这个必然性是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中学、大学的办学性质密切相关的。世界普遍认同人在18岁步入成年,一般来说,中小学是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大学则是面向成年学生的教育。极少数超常学生提前进入大学学习,对于广大人群来说只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 科学合理地安排青少年的人生时光 0—18岁的教育,都可以认为是未成年人教育,这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未成年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的人格逐步健全起来。同时,也使学生学到各种知识和能力,为步入社会或继续学习奠定基础。青少年人格的健全与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学生到高中毕业时恰逢18周岁,学校不仅要让他们拿到毕业证书,也应当让他们拿到一个人格的“合格证书”。因此,学校肩负着学业培养与人格塑造的双重责任。 随着人类发展、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学校教学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中小学教学内容,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都可能提前完成。但是事实说明,学制不宜缩短,广大未成年人不能提前进大学。那么,青少年富余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充分利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现实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消耗青少年的这部分时间和精力的:一是花大量时间反复复习,目的是应对中考、高考(微博);二是扩大知识的学习范围,增加难度。这两种做法的结果都可能与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因此,合理有效地安排未成年人18岁前的人生时光,特别是搞好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普通高中课改可以“与大学教育衔接”为突破口 高中阶段的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也包括两者相互交叉的综合高中。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去向主要是升大学。谈起普通高中的功能定位,坚持素质教育没有争议,但是在哪些方面要为学生升大学作准备,却不清楚。普遍的认识是,高考取得高分就为学生升大学作了最好的准备;中学给大学提供高分生源,就是对大学教育的最大贡献。这样看待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根本没有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大学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阶段,它需要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和能力。如果能够实现高中毕业生与大学学习环境“无缝对接”,那将为他们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高中阶段安排大学预科课程,是一种两全其美的选择。它既解决了青少年18岁之前时光的有效利用问题,也解决了大学预备问题。具体的做法很多,英国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A-Level)、美国的大学先修课程(AP)都是比较成熟的做法。它们涉及的学科多种多样,内容深浅有多种选择,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走班上课、学分制,增加了学科的学术性和学生的选择性,突出了因材施教,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当然,这些具有预科性质的课程设置能够稳定生存,是与这些国家高校招生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的。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应当考虑安排适当的时间完成大学预科的任务。这种高中功能的调整,将促使我们进行基础教育学段划分改革的探索,促进中国特色的大学预科课程的开发,也促使高中固定班级授课方式的改变。 高中阶段教育不能等同于大学预科 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学生的准成人阶段,无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还是认识世界的很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都有着人生特定阶段的教育目标。这些是不能用“大学预备教育”一言以蔽之的。我赞成高中阶段开展大学预科教育,但不是用大学预科教育取代高中教育。事实上,按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百分之百地要升入初中,我们不能说,小学是初中预备教育;在发达地区或优质学校,初中生百分之百地要升入普通高中,我们也不能说这些初中就是高中预备教育。因此,我们在关注不同学段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时候,既要克服不连续造成的问题,也不能把各阶段的教育混为一谈。我们要努力使学段设置和教育及教学内容与人的成长相一致。塑造健全的人、优秀的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总之,就教育的全过程来说,为了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在不同的学段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为下一学段作预备很有必要;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增设大学预科内容,使高中毕业生具有准大学生的姿态,这必将为我国大学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作出贡献。建议我国的高中教育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在大学的积极参与下,实现大学与高中的联合培养。 这是谢维和的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北京师范大学(微博)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 刘沪)(中国教育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小学近千学生半截楼里上课 教育局称不影响安全
·两小学生因细微之事相约自杀 凸显生命教育缺失
·徐州小学幼儿园禁办学前班 严格要求冠名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高中要与大学接轨
·两小学生相约自杀凸显生命教育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