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0人的班级竟有30个三好生,再加上进步之星、体育之星、阳光少年等表彰,几乎人人都有奖。对此,一位小学负责人表示,“正是升学需求和家长‘要奖’心理让学校在评奖问题上很难办,有时不得不增加名额顺应‘需求’”
关于三好学生的问题,近年坊间一直争议不断。在笔者看来,虽然三好学生评选不能完全顺应素质教育多元评价的要求,但不一定非要取消,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毕竟,适当比例的三好学生评选,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当然,如果评选过多过滥,甚至达到“人人有奖”的地步,就会使三好学生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即便如此,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在期末捧一张三好学生奖状回家,虽然奖状本身的含金量有些贬值,但在孩子择校时却能派上用场。众所周知,近年来,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严格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尚不均衡,择校现象依然存在。事实上,在每年“小升初”时,一些稍有名气的学校即使不经过考试选拔,也能通过其他附加条件招到优质生源。譬如,三好学生、奥数大赛、英语(论坛)大赛等奖项都可以增添家长择校的砝码,甚至成为孩子上重点、读名校的“敲门砖”。
现在看来,对于三好学生的存废多寡之争并非问题的关键,当务之急是要叫停三好学生“按需分配”的乱象。而要真正叫停这种乱象,显然必须从促进教育公平、均衡教育发展、遏制择校热潮、规范办学行为,以及强化师德建设的源头,来寻求治本之策。李继彦
(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