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补选手 没人能预料到今天的盛况。2006年,帕克的前任比尔·佩雷斯(Bill Perez)刚挂靴而去,身为救火队员的他还胆战心惊,不知能将耐克带向何处。“我当时既忐忑不安,又倍感自豪,还有些兴奋,真是五味杂陈。”帕克回忆说。当时,他面对的可真是个棘手的活—已逝的耐克公司创始人比尔·鲍曼(Bill Bowerman)是这家公司的上帝,活着的耐克董事长菲尔·奈特(Phil Knight)则像是传达上帝旨意的神父,员工们早已习惯后者的耳提面命、不置可否的回答以及模棱两可的手势。时任猎头公司 Directors'Network总裁的斯蒂芬妮·约瑟夫(Stephanie Joseph)对此评价说:“……跳入到这家公司就像是求死愿望一样。” 帕克一开始却并未跑赢CEO竞选之战,至少在耐克董事长菲尔·奈特眼中是这样。早在2000年,他就曾与查理·丹森(Charlie Denson)一起担任耐克品牌的联合CEO,通过强化供给链系统以及品牌并购,公司业绩实现两位数增长。 命运之神并未眷顾他。2003年,如日中天的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即将退役,耐克的创新能力似乎亦行将枯竭,每双售价高达200美元的乔丹系列也逐渐受到冷落,耐克只能以提高产量应对,最终只是向市场输送更多的库存。 早在2001年,奈特就曾想通过猎头找一个执行副总裁或是首席运营官,若此人胜任或可担任CEO。他让猎头公司海德思哲(Heidrick &Struggles)的老董事长格利·罗切(Gerry Roche)为其寻觅人才。罗切到处寻找候选人—一位能持续保持这个业内巨擘运转精良的人。奈特想要一个青年版的自己:保持耐克的酷;有激情,适应耐克的文化而非改变它;敬重创始者的价值观,不靠简单数字治理公司;具有管理多个品牌的能力。 奈特对人选慎之又慎。有一位候选人原本计划提交给他,但罗切随口问了个问题:“在周六不上班的时候都进行哪些运动?高尔夫球、网球,还是其他?”后者称热爱的运动是桥牌以及考察店铺。就这样,此人未通过面试。罗切未忘记最重要的一点:了解竞技体育,而且要有专业水准。 2004年,猎头委员会确定了最终人选,来自庄臣公司(S.C. Johnson)的威廉·佩雷斯(William Perez)。他从前是马拉松运动员,但更重要的是庄臣的内生性文化与耐克类似,佩雷斯自 1970 年加盟庄臣以来从没有离开过。他也懂得管理多品牌。不过,事实证明,奈特看走了眼。佩雷斯只干了18个月。接替者正是之前的落选者—CEO候选人之一的帕克。当我们问及为什么奈特选择了他?他的回答是:“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自我反省力。” 奈特以行动给予帕克支持,他搬出了在约翰·麦肯罗(John McEnroe)大楼的办公室,新家则安在遥远的另一边的米亚·哈姆(Mia Hamm)大楼内。帕克透露这一象征性的搬迁是奈特的决定。“我已和他共事了很多很多年,在我们的关系中,我一直很欣赏的一点是,他总是给我以难以置信的自由。” 奈特的管理方式是充分的放权,在看完分析数据、演示文档以及视频文件之后,奈特通常就消失了。而当下,他与奈特的见面仅限于董事会会议。帕克认为奈特的高明之处即在于此。“他不专横,从不会命令别人做这、做那或是别的什么事。因此我可以自由发挥。”帕克说。 他回忆起陪同奈特去参观沃尔玛公司(Wal-Mart)的情形。在沃尔玛著名的周六晨会—关于业绩、最佳实践和落实问责的会议上,当他看到沃尔玛的首席执行官李斯阁(Lee Scott)对公司运营细节均事必躬亲时,帕克倍感惊讶。 “这和你不同啊。”帕克说。 “一点没错。”奈特答。 事实证明,帕克完全驾驭了耐克。首先,他根据具体不同的运动项目重组了公司的业务部门,对耐克的运作方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将该品牌从以前以子品牌和产品为基础的结构模式,改为7个“顾客导向型”产品类别,例如跑步、篮球和女子训练等。他说:“如此一来,才能确保公司在每个细分市场的专业性,机构就不再庞大臃肿,公司发展也不会漫无目的。”他重新分配了业务区域,将中国与日本作为新的发展重点,精简了汇报流程,减少了地区中级管理层,主持了公司历史上少有的一轮裁员。耐克公司收入增长强劲,201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8%;净利为6.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