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四人帮”被彻底赶出了被他们霸占了近十年的中国政治舞台。他们在中国的倒行逆施也随之风流云散。该往何处去?中国,再次站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如何把中国从噩梦中唤醒、接续上被人为断裂了多年的现代化链条?全国人民都在思考。邓小平,这位老资格的“海归派”(邓小平早年曾在法国勤工俭学)也在思索。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两位同志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他还同时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思想要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他刚刚恢复工作就用主要精力抓科学与教育,是因为科学与教育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高等学校招生联系着高教与普教,联系着教育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很自然地成了邓小平整顿教育的“突破口”。 应当承认,粉碎“四人帮”之后,高考迟早是会恢复的。但是,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之前,在破除“两个凡是”的束缚之前,在教育界打破“两个估计”(“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知识分子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之前,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前,恢复高考,只有邓小平这样伟大的政治家才能做到。 不止于此,恢复高考的意义还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成为粉碎“左”的思想枷锁,为所谓“修正主义路线”平反的突出典型,成为推翻“文化大革命”的突出典型;成为破除“两个凡是”、“两个估计”,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突出典型;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 1949年,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实行非实质性的联合招生外,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沿旧制,实行单独招生考试,招生的计划、条件和办法都由各校自行决定。单独招考造成高校招生不足额和新生报到率低等问题,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但由于单独招考操作上的惯性,该年度的招考方式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既有校际的联合,又有大区的统一,还有学校的单独招生。 195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继续沿用前一年度的办法,而且统一招生要在单独招生之前举行。195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余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至此,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制度遭到废除。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由于文化标准不被重视,新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而且很多学生入校之后忙于阶级斗争,毕业时仍达不到中专文化水平。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由张春桥、姚文元插手的会议《纪要》,明令废除高考,高校招生要严格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纪要》还提出“两个估计”,认为建国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纪要》经毛泽东圈阅同意并以中央文件下发全国后,“十六字”招生办法和“两个估计”由此成为金科玉律。 这种招生模式很快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教育质量严重滑坡,1972年、1973年,高校招生开始对学生的文化状况进行必要的考核。张铁生即在考试中交了白卷。后江青等人借机发难,文化考核又被迫取消。 高考制度的恢复打破了出身论,使人们平等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江苏:“三生高考爱心直通车”正式开通
·湖南高考结束后即启动阅卷 6月26号公布考试成绩
·名家写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诚心补漏手有余香
·语文特级教师评作文:从高考作文题透视教育理念
·为高考学子加油 大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志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