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解析】 本题是一题综合性题目,涉及到宋代经济、政治、文化。但题目本身并不难,考生只需要对一些基本史实的性质有所了解即可解答。如,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应的是清代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故可将③直接排除。 ① 见于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宋。 ② 见于必修一,宋朝防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之弊,立国之初即推行了一系列集权措施,如中央有两府三司;地方委派文官任知州,又设通判监督知州;令转运使上交地方财政;禁军守内虚外等等。 ③ 见于必修一,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中国古代皇权达到顶峰。 ④ 见于必修三,指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 15.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 A.依法治国 B.维护专制 C.主权平等 D.公平贸易 【答案】C 【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题。不需要过多复杂的历史背景,能够阅读理解题干中的文言文材料,勾画出关键词,即可作答。另外,郑观应、王韬属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家,伴随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而出现,其主张为“君主立宪”与“商战”。09年、10年北京卷对此考点均有所涉及。 由题干中“各国之权利……而他人不可侵夺”对应到C选项“主权平等”。 16.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基于这一形式,中国共产党采取的行动是 A.号召召开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 B.与国民党政府签署“双十协定” C.与国民党代表举行北平和平谈判 D.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作战 【答案】A 【试题解析】 考生复习历史时,需要熟悉重要史实的时间。教材中大量的历史事件,都具有或者明确清晰,或者隐晦模糊的时间线索,需要考生自行梳理、记忆。事实上,学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握各种时间。尤其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事情。很多时候,时间和事件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如果考生能够重要史实的时间记得比较清楚,那么做题速度就会较快,正确率也较高。 此题以降,16、17、18题,以及21、22、23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测试了考生对历史时间的记忆。 A选项在1948年4月底,中共颁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 B选项在1945年10月。 C选项在1949年4月。 D选项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期。 17.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以下各项对这一时期外交形势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 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在区域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B 【试题解析】 北京卷历史命题,不会刻意回避热点。相反,很多时候会和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这从过去几年的高考真题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此处不再赘述。今年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整的纪念。因此本题考查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活动。 A选项,新中国在建国之初,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选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三件大事。一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三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这一系列外交事件,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从而改变了东西方国家间的外交格局。 C选项,新中国50年代已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 D选项,主要发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如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等等。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广东实行高考体检不“裸检” 保护学生隐私
·北京高招优先录取照顾 扩大军人子女范围
·万人参加山东“体育高考” 考生总数略有下降
·2012北京高考“一模”结束 专家支招志愿填报
·港校本科3年变4年读书多掏钱 内地生水土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