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全国“两会”前夕,山东省公布了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六条新政策,“从2014年起,逐步统一各批次录取控制”和“2014年允许非户籍考生在我省参加()”被放在最后两条,但也引发了最多的关注。从2004年以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外来工子女入学上的平权,到现在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山东的教育平权已步入扫清最后一道路障的阶段。 山东省允许非户籍考生2014年在本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发布后,济南一中的高一学生吴修远不用再迁户口了。他的老家在浙江玉环,父母在济南做生意。这个政策能让他们家保住远在老家农村的一点土地。 而对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高一学生邵冰来说,两年之后她将多一个选择———回老家可以享受更低的分数线,留在山东更熟悉考试的题型和内容。她的父亲是电焊工,母亲是美容师,事实上当年父母没有带她回乡就是“看重山东更为优质的教育环境”。 据报道,201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已达到997 .1万。其中,在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读的分别占77%和80%。 山东为何能够先人一步抛出这项政策?从2004年以来山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外来工子女入学上的平权,到现在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山东的教育平权已步入扫清最后一道路障的阶段。 统一分数线 2月29日,全国“两会”前夕,山东省公布了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六条新政策,“从2014年起,逐步统一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2014年允许非户籍考生在我省参加高考”被放在最后两条,但也引发了最多的关注。 “允许省内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倒逼省内统一录取分数线,打破省内高考户籍限制的用意。”山东省教育厅相关人士说,这涉及到山东省内高招领域的一项特殊政策,“它导致了山东省高考取消省内各县市户籍限制,甚至比取消省外户籍限制还要困难”。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逐渐成为全国唯一执行高考多条录取分数线的省份。2003年,山东省对高考录取分数线划定进行了重大调整,在原来每市1条线、全省18条线的基础上,压缩到全省8条分数线,分数线差原则上控制在40分之内。“这是当初为了避免各地市竞争录取指标,就按地市而非全省统一的分数线来分配指标,为推广素质教育制造空间。”省教育厅人士说。 而2004年以来,山东省高考录取从本科二批起执行“三条线”政策,即副省级城市济南和计划单列市青岛执行一条线;有市属大学的市统一划一条分数线;其他市一条分数线。省市分数线差原则上控制在20分之内,称为济青线、市属线和省招线。比如济南、青岛两地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时,本科二批线、本科三批线和专科一批线都比省招线低20分,这也成为山东高考放开省内户籍限制的最大障碍。 “如果山东放开高考的户籍限制,最可能带来的还不是外省人口迁移的压力,而是省内农村地区的大批考生向青岛和济南两地流动,所以录取控制线的统一将与高考户籍限制的改革同步进行。”(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分析,“而伴随着济南和青岛两地高考省内录取优惠政策的消失,加上这两地又集中了山东省最多的外来人口,可能会挤占本地考生的录取指标,这两地的新政策的落实将最为关键。” “目前,这项改革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山东省教育厅人士表示,“如何统一各批次分数线也悬而未决。”(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而为了启动这项改革,原先拥有“市属线”划线权的山东省“八大院校”的改制也必须提上日程———即由市属收归省属。“‘三线统一’可能意味着教育资源向济南、青岛和拥有市属院校的本地考生倾斜的做法正在消失。”教育厅人士说。 2000-2001年,临沂、潍坊、德州、滨州、泰安、济宁、枣庄、菏泽等8个地市的师专、高专和二级学院合并,产生了二本“八大院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本科院校只能由国家和省两级办学,“但因为当时省财政紧张,没有收归省管,一直由地市财政拨付院校办学”。潍坊学院相关人士介绍说。 2011年7月,山东省政府召开高等院校债务化解会议,八大院校的化解债务和收归省管同步进行,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潍坊、泰安、济宁3市的院校达到生均经费每年8000元,另外5所院校达到生均经费7000元,就可以收归省属。不过省管后债务仍留在地市。 潍坊学院过去的生均经费投入为每年4000元,去年提高到8000元之后,第一个和省教育厅签署了上划协议,由过去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转变为“省市共建、以省为主”。八大院校这一年纷纷收归省管,“其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2012年开始,生均经费将提高到1.2万元,不足的部分由省财政补差额”。潍坊学院消息人士说。全国“两会”上,省长姜大明透露今年山东教育投入将占到整个财政的20%。 统一考试的权利 在对待外来工子女在本地接受教育的问题上,山东省和济南市很早就制定和推行了极为开放的政策,保证外来工子女享有和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早在2003年,济南市政府就宣布将普利初级中学等13所中小学划定为“首批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取消外来工子女的借读费,基本实现了他们在济南就学的“零门槛”。这类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到2011年已经增加为52所,接收了近3万外来工子女。 这些定点学校混合接收本地和外地学生,“大多数学校的本地学生甚至多过外来学生”,其中接收外来工子女最多的普利初中的马校长介绍说,济南中小学对外来工子女平权政策中最重要的两条,一是保证生均经费的拨款和本地生相同;二是外地户籍学生和本地学生一样可以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和享受“指标生”待遇。 所谓“指标生”,是山东省为遏制中学择校风祭出的利器。2008年以来,济南市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将大多数一类、二类高中的招生指标按每所初中的实际考生人数的占比来分配,不再按所有考生的成绩排名来录取,“这意味着考试考得再好,进再好的初中,大家考取好高中的机会基本上还是均等的。”马校长说。 由此,普利初中的外来工子女郭金婷可以开始享有和济南本地初中生一样的待遇,包括年900元生均经费、免学费、公立学校的师资、教学环境,以及最为关键的济南一类高中的就读机会。 普利初中地处济南市中心,只有150多名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学生,郭金婷初一下学期从江苏南通迁居济南后,得以和做装修工的父母一同生活。她的父母带上暂住证、户口簿和务工证,就可以让她进入济南的公立中学。而她所在的普利中学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教室里安装了电脑、背投电视和空调。 郭金婷所在的初中,不像其他省市的打工子弟学校那样,到初二就有大量外籍学生返乡参加中考、进入职校或直接辍学,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留在济南参加升学考试入读本地高中。 马校长介绍,在济南市初中升高中的学业考试中,近年来按各初中的学生人数分配的一类高中的录取指标已经占到了85%,剩下的15%才是传统的按分数录取的统招指标。普利初中这样的外来工子女定点学校,因此每年也都能获得和其他本地初中同样的一类、二类高中的录取机会。 比如济南一中的3500多个学生中,外省户籍的学生就占到了290多人,这还没包括省内外县市的学生。他们大多都通过指标生待遇进入这样的一类高中。“而如果有家长想钻空子把孩子送入我们这样学生基础差的初中来竞争指标,市里规定家长必须和学校签订协议,孩子要放弃指标生待遇参加统招。”马校长说。 对郭金婷这样的外地学生来说,这意味着考取济钢中学甚至实验中学这些一类高中,不再是梦想。最近从电视上看到山东省允许非户籍考生参加高考的消息,让这个家庭更加有信心起来,“父母希望我能留在济南参加高考,这样不用和他们分开,也可以享受这里更好的教育。”郭金婷说。这个初三毕业班的今年想报考济钢中学,“未来读飞行学院之类的,毕业后做空姐”。 而普利初中每年的毕业生,进入普高和职高的比例大概是10比1,普高生中进入一类高中和二类高中的大概是1比3,按人数配比,该校每年还有4个进入实验中学的指标生名额。“这对于刚来济南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一句也不会的外来工子女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马校长说,“放开‘非户籍考生本地高考’这一环,等于说为外地学生在济南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并非空穴来风。” 外来生源的补充 山东省在对待外来生源上的开放态度,“源于山东有这个需要,也有这个可能推出这些政策”。该省教育厅人士表示。这表现为“六普”数据中,山东省常住人口数量已排到了全国第二,和2000年相比增加的常住人口已排到了全国第五。而每年55万-60万的高考报名人数,全省139所本专科院校的录取率已达到了80%以上。 ()教授、21世纪教育 新CR-V满足高品质生活 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指出,另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山东的生源数持续大幅度下降———从2008年的78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57万人,预计到2013年为51万或52万人,“这为实施高招政策调整创造了空间”。 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山东省省长姜大明,“举双手欢迎好学生到山东来读书”,“改革对于山东的学生不会有很大的冲击,山东的学生都很优秀,每年的高考分数很高,大专的录取线到北京都可以上普通大学”,他说。这种高度的竞争性在山东省教育厅人士的眼里又体现为“在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录取上,山东一个省的名额可能还不及北京一所中学”。 济南市一中校长尹守峰认为,山东是人口、考生大省,竞争十分激烈,向来是高考移民的流出地;而一些偏远省份的考生又能享受高考录取倾斜政策,所以放开非户籍考生参加高考并不会产生考生拥堵的压力。“只有江浙、河南、湖北等录取门槛和山东一样高的省份的考生可能会留在这里参加高考。” 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为期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于这年底将山东省和湖南省、重庆市列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山东省随后颁布的《教改规划纲要》中即提出,将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当地升学考试办法,并于2011年首次写入了山东省年度教育工作要点。 而在今年2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工作要点中,再次提出了今年将建立校车制度,并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我们的政策不过是紧跟教育部的工作要点而已。”山东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被弱化的考试 除了教育平权,山东省还自2004年以来,从小学到高中不遗余力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多项改革,破除高考“指挥棒”的魔咒。 这体现为严禁各高中搞升学率排名,学校也不按升学率来考核;学生高考成绩为个人不下发学校,学生自己直接查询,学校不张榜公布;高中不允许加班加点补课、接收复读和插班学生,否则通报批评、处分甚至解聘校长。 2008年以来,山东省以推进新课程规范实施深化素质教育改革,“高中这头最难抓,为保证文体等课程开齐,课时开足,杜绝择校和补课,教育厅长甚至经常亲自下到县区中学课堂上去突击检查”。济南一所高中的老师说。 “前些年,一些想考名校的学生,为了增强应试的能力,常常被有门路的家长送去县区农村的重点高中,因为城市里的学校基本都已经转向素质教育了。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干预,这种现象基本消失。”山东省内一位教育研究者说。 在山东大学附中这所省内素质教育的示范性初中,学校从过去主抓升学率的题海战术中走出来,老师不再压作业、拖课时,杜绝了周末补课现象,而代之以开设更多文体方面的校本课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 该校一位老师介绍说,新课改后,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不能超过20分钟,余下的内容是学生参与的小组合作学习。而学生参加运动会、诗歌朗诵会、科技大赛等的获奖情况,都可以通过电脑计入综合素质评估,这个评估未来将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发挥作用。 而对学校和老师的考核,“也不像过去那样一味追求升学率,而是更为看重除国家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的落实情况,比如书法、戏剧、考古、航模等,这是年底学校评比达标规范化中很重要的一栏”。山大附中的老师说。“老师的考核也不看升学率,而是按德、能、勤、技综合来评估。”济南一中高三班主任陈兴华也觉得,“搞素质教育让老师也更像个人了,周末不用补课,老师和学生都一同减负,只是家长的转变还需要个过程。” 对此山东省内的一位教育研究者指出,学生家长、老师、基层教育官员在惯性之下往往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省里素质教育的高压姿态和地方强大的应试教育惯性对接在一起,“稍不注意,改革也有可能满盘皆输”。 南都记者吴珊 发自山东济南 (南方都市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山东高考改革将允许非本地户籍考生参加高考
·人大代表张志勇:行政越位阻碍高考改革
·浙江14校“三位一体”招生能否撼动一考定终身
·江苏:双休日逾2万考生“小高考”主攻必修科目
·高考化学80天冲刺妙招:牢牢把握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