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十三封公开信:“异地高考”家长团到访教育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2-02-24 13:52
分享到:

2月23日早上,9点刚过,“跳舞”(网名,一个六年级男孩的母亲),从地铁站出来,按照前一天QQ群里大家的约定,往位于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的教育部走。

QQ群里的通知很详细,时间、集合地点、甚至还有具体的路线图。其实,这条路,她已经很熟悉了。“两年多来,经常到这里。”“跳舞”笑着说。

差不多的时候,“网上游”(网名)也在往教育部赶,她是一个17岁男孩的母亲。她和“跳舞”都是母亲,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教育公平志愿者”,因为他们的孩子都没有北京市的户口,现在属于“借读生”,虽然有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借读。

依照现行的制度,他们的孩子也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微博),正在面临着是回到家乡还是坚守北京的煎熬。

有数据显示,目前像“跳舞”、“网上游”这样,全国2.6亿流动人口,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

还没有走到教育部门口,“跳舞”就接到了另一位志愿者的短信。

这位志愿者到的比较早,看到了教育部门前异于往常的一幕:正门前停着6辆空着的公交车,两边则是几辆警车一列排开,紧挨着的路口上分布着很多警察,对讲机还不断地响着。

“看到短信的内容,说实话还是有点害怕的”。“跳舞”轻声说。不过她觉得,自己要做的不过是在为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众多随迁子女们要求一个公平的受教育权。

从两年前,就有一批外地户籍儿童的家长开始在为孩子的教育权奔走,他们建立了一个名叫“教育公平”的网站,定期到地铁站口征集签名,公布了一份“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的民间版方案。

一次次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教育部门的回应。

2月6日,他们给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写了一封公开信,并从那天开始每天都派人到教育部信访办递交。

十分钟对话

在这封公开信中,志愿者们再一次强调了解决方案的核心诉求: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机会,户籍与学籍分开,以学籍为主要条件。

在这封公开信的末尾写道:“为此,我们恳请袁部长在2012年2月23日前,安排时间听取我们作为最直接干系人反映情况,探讨方案制定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从2月6日,第一次赴教育部递交公开信之后,这群志愿者开始安排不同的人每天到教育部递交这份公开信。

“我们的QQ上有不同的区,海淀、通州、朝阳都有,就分区来,每次轮着来两三个人,有人递信,有人照相,然后发到微博上面。”“网上游”说。

据她介绍,教育部信访办的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此前的呵斥,到后来的熟识,“甚至对方会说,下面该照相了吧,该发微博了吧?”

2月22日,是这批志愿者第十三次到教育部信访办递交公开信。教育部信访办的工作人员接待了家长,并说“明天已经安排了人接待我们”。

像是一部好莱坞大片,此前的诸多情节都是为后来大结局做一个铺垫。2月23日,满怀着期待的志愿者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想看看教育部究竟谁会来。

9点半,“跳舞”来到教育部大院东侧的教育部信访办门口,紧挨着同仁医院的一个院子里。那里已经聚集了将近300多家长,把信访办逼仄的小院子都塞得满满的。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没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励志语引热议  ·广东高考艺术单考爆出“替考门”追踪  ·江浙沪三省共享高校资源 互认学生学分  ·中戏表演系初试首日考官等考生 院方不允许整容  ·高考至少给你比拼“富二代”的台阶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