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生办)世界城市急需国际精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书记 计金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书记计金标说,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现在外语类院校对考生的吸引力更大了。这种吸引力源自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外语类院校自身的成功转型。 外语人才新定位: 跨文化交流 外语还需要在外语类院校学吗?二外计金标副书记说,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如果对外语类院校的印象还停留在语言教育这一点上,那么考生可能就会错失未来几十年国家最富有活力的就业领域,错失成为世界城市急需的国际精英的机会。 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外语专业在新的国际化背景下,需求明显增大。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已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这意味整个城市的运行将在国际化背景下重新定位。计金标副书记说,与此相应,外语类院校的转型就要从语言教学为主,转变为语言加专业模式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主。 与非语言类高校相比,语言类学校具有国际化环境的先天优势。据介绍,目前二外有1000名国外留学生,他们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与二外国内学生紧密结合。在语言学习方面,国内学生与留学生建立了1对1或1对3这样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零距离感受目标国语言。在文化交流方面,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家庭之间的互动,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参加的社团活动、运动会…… 二外的本科生培养已经和语言目标国有密切的合作。据悉,学校已经和120多所国外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本科生出国交流的比例也不断提高。计金标副书记说,在二外校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微型的国际社会,学生在这种浸润式的环境中可以全方位感知国际化交流的各个环节。 外语人才新优势: 语言加专业的复合能力 外语类院校重新定位后,促使学生形成复合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计金标副书记说,学校建立外语加专业的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学习语言,还涉及国际文化、外国文学以及商务、旅游、国际文化贸易、国际传媒等专业。学校建立了适应这一模式的系统培养方案:例如,增加辅修专业、强化文化对外交流能力、建立留学生和本科生结合的国际化课堂、创造条件促进本科生对外交流以及积极派出志愿者参加北京市重大外事活动等。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二外毕业生的就业普遍以语言为载体,结合辅修专业,从事比语言应用更广泛的行业。据统计,二外毕业生在有国际化背景的公司、社会组织以及政府派出机构工作的比例逐年递增。计金标副书记说,随着社会管理程度的提高,未来具有国际化背景的社会组织如国际化非盈利组织将有很大发展。这意味着拥有语言基础并对语言对象国文化有深入了解,对某一专业有专攻的人才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 三大战略为学生 提供求学保障 “十二五”期间,二外制定了学校发展的三大战略,即国际化拓展战略、特色提升强化战略和人本优质服务战略,全面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如国际化,学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国际化;特色提升强化战略就要通过学科专业整合,深化人才培养特色;人本优质服务方面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计金标副书记说,学校推进三大战略,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让每个学生切实感到求学期间,学校对其个人一生的成长有实质性帮助。例如,学生经济困难,学校建立了资助体系;学生功课滑坡,学校建立有助学计划,其他还有实践育人计划、心理健康计划…… 据介绍,从2006年至今二外引进的专任教师达200多位,但招生规模保持稳定,小班教学的语言教育特色鲜明。计金标副书记说,这样安排使我们对学生的关注远大于一些大规模高校,我们的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推开校长办公室的门。可以说,如果按投入力度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等方面来看,我们是在按研究生的标准培养本科生,按博士生的标准培养硕士生。 计金标副书记说,多年来二外毕业生适应能力强,知识背景广,作风朴实,工作上手快,深得用人单位好评。根据此前媒体对全国高校毕业生母校满意度的调查,二外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排在27位,远高于大部分重点高校。2012年高考即将到来,欢迎那些有语言学习天赋并有志于在国际大舞台上施展才华的考生报考二外,这里将是你们腾飞最有力的助推器。晨报记者 施剑松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没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励志语引热议
·广东高考艺术单考爆出“替考门”追踪
·江浙沪三省共享高校资源 互认学生学分
·中戏表演系初试首日考官等考生 院方不允许整容
·高考至少给你比拼“富二代”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