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高中设立创新班是上海培养创新人才素养的一项教改实验,但创新班走到高二期末便戛然而止今年暑假,多数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将运作了两年的创新班解散,班上学生纷纷插入平行班。 高中创新班缘何要解散?它的历程,又为教改传递了何种声音? 高中组建创新班,意图给那些有特长、有潜质的孩子更好的发展平台。但不少高中老师无奈地告诉记者,当创新教育遭遇高考,就等于碰上了一道绕不过的“坎”。创新班“解散”,目的只有一个:全力备战高考。 据反映,“逢高三必散伙”,是目前上海高中创新班最常见的结局。某高中学生处老师透露,上海高考实行“3+1+X”考试模式,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论坛)和综合科目,另外一门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一来,创新班就面临尴尬:全班学生的自选考试科目不同,老师无法统整复习,只有编入平行班,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高三全年要为自主招生和高考全力冲刺,就算不解散,创新也是‘名存实亡’”。 创新班学生“负重前行” 本市最早的高中创新班于2008年在上海中学设立,随后,华东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南模中学等学校陆续开办创新班,短短两三年的工夫,论效果还为时尚早。但与平行班相比,创新班的学生,实际上是在特长发展与高考升学的“夹缝”中生存。 首先,创新班学生除了日常学习内容外还要“做科研”。据了解,多数高中采取与大学“联姻”的方式,让这些高中生跟着大学教授做课题,有的学校还要求创新班学生高中阶段要出成果,一些学生对此并不适应。有几所高中的创新班,出现了个别学生不适应“泡”实验室的生活而转入平行班的现象。 其次,对创新班学生来说,成绩仍然是“硬杠杠”。据了解,不少高中规定创新班学生成绩不能低于年级平均分,有的高中创新班期末考试总成绩比普通班高10分,甚至20分以上。对创新班的学生来说,既要学好学科知识,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意味着要承受更重的学习负担,甚至付出双倍努力。有的高中原本为创新班设计了出国游学、文博之旅等诸多体验活动,但终告“流产”。 再者,一些高中给创新班学生开辟了“洋高考”路径。一些学生为了保险起见,不得不学“双重课程”,一面学习我国高中教育普通科目,另一面还要学习国外大学预科水平课程,负担较重。 能否另设录取“通道” 上海设置高中创新班的初衷,是为培养创新人才作一些探索,但迄今为止,创新班仍无法完全摆脱高考的应试压力。有专家大胆提出:创新班学生在升入高中时经选拔产生,一般来说成绩比较突出、有一定特长,能否给这些学生另开一扇“门”,设置一条与其他平行班学生不一样的录取通道。 专家建议,中学和大学可对创新班学生探索新的录取模式,效仿国外做法,将他们的平时成绩、教师评价等作为升入高校的入学申请材料,自主招生改为面试形式,高校对他们预录取后,只要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即可。一些高中老师认为,对创新班学生来说,高校自主招生联考若能打破笔试模式,就可以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老师也可以在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这类录取模式在创新班试点之后,如果成熟,也可推广到平行班学生。 南模中学创新班班主任柯立新建议,如今高中创新班还是更多地以成绩论英雄,应该逐步完善评价机制,从分数、特长、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对他们进行跟踪培养和引导,让教育者培养学生的视角更宽泛、目光更长远。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