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罗琼璋在翻看本报当年关于她优秀事迹的报道。周和平 摄
罗琼璋 1958年,21岁的罗琼璋从长沙市十四中学高中毕业不久,便来到长沙县高塘乡,成为一所民办补习学校的代课老师。1959年,在当地全公社的300多名教师中,她被评为惟一的特等劳模。 【本报报道】 1961年7月15日,本报头版头条以《罗琼璋为知识青年做出榜样》为题进行了报道。 经过多方辗转打听,记者在河西望月湖居民小区内找到了罗琼璋。 “那时,整个溁湾镇就我一个女高中毕业生!”50年过去了,往事记忆犹新。当时罗琼璋父母经商,家庭条件不错。来到长沙县乡下后,她和老师们睡地铺,带领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学生种菜、种田,没有工资,全靠自力更生。第二年高考(微博)在即,父母两次从城区赶来,苦口婆心劝她回家参加考试,其中一次,父亲因劝说不成功病倒在乡下。“如果我走了,学校肯定会垮!”罗琼璋在农村学校一呆就是17年。 1978年,长沙县划分为长沙县和望城县,罗琼璋被安排至长沙县航运公司子弟学校任教,直至1994年从岗位退下。退休后,罗琼璋和老伴过着简单的日子,一心一意照顾年迈的父母,直至老人去世。“工作的这些年,我欠父母的太多了,退休后,我应该尽孝!”现在,罗琼璋两个子女均已成家,日子平淡但也自在。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