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东、辽宁、广东等省不再公布高考(微博)状元信息,停止向高校提供高分考生详细排名。名校招生组则急于掌握高分生情况,北大已赴各地联系情况,而清华呼吁高分生与其联系。(6月26日《齐鲁晚报》)
教育部反对各地公布高考状元,但听者寥寥。世界上其他国家是不是也每年公布当地的考试冠军,名校是不是也竞相到各地招募考试冠军,我还没有看到过相关报道。但在国内,北大清华尚且不能免俗,名校的“危机感”,可见一斑。
名校求“冠”若渴,其心情可以理解。高考成绩可以测试一个人整体的知识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点没有异议。怎奈考试毕竟只是短时间的测试,不是每个考生都能在考场内发挥出正常水平。笔者的一个同事,女儿在“火箭班”就读,据说这是给北大清华输送人才的尖子班,结果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孩子沮丧,家长也郁闷。如果单凭分数决定命运,肯定存在埋没人才的可能。退一步说,即便是尖子生,也不一定在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数数历年各地的高考状元们,迄今真正依然是“状元的”,有多少?
在大学没有自主招生权之时,争抢高考冠军,属于迫不得已。可如今像北大清华等一批高校手握自主招生权,是不是也该改革一下招生思维,不再把眼睛盯住高考分数,更看重学生本身的潜质?能发掘这样的学生,指不定若干年后就多了一个诺贝尔奖的种子。大学应该具备伯乐的能力,善于发掘人才、塑造人才,而不是把学生当做考试机器,让他们马不停蹄地在考研(论坛) 、考博、出国考试方面给自己争光。我在地方高校七年多了,每年都能发现一些很不错的学生,而他们正是在分数争夺战中被遗漏的那批人。
求“冠”若渴的思维早已落伍,抱着这样的心态去招生,累了自己不说,还对后来的学子做了不太良好的示范。如此“筛选”人才,不该是名校的招生风范。那么,争抢状元的传统是不是该主动摈弃了?名校越是依赖分数排名,中学便越是成批量制造考试机器。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着想一下,“炒作状元”的土壤必须及早根除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