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下调对高考状元的关注度需教育制度给力
作者:伍少安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1-06-24 11:38

现在来关注高考(微博)状元,似乎是一种罪过。本月初,清华大学宣称今年不公布录取的高考状元数量,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给出的理由是:“优秀学生绝不简单等同于成绩的优秀,更远非高考高分所能覆盖”。自2008年开始,山东省连续3年下发禁令,强调高考分数是考生的个人“隐私”,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公布升学率,不得以升学率排名排队和奖惩,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今年山东还设计了“保密”制度,高考成绩数据将由省里统一掌握,不再向市县发布,确保高考信息只用于本人填报志愿和录取招生。这些举措都获得了舆论的一片赞赏。

之所以会认为关注高考状元是教育观和人才观步入观念误区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缘于《2009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的调查结论令人咋舌。该报告对150名1977~1998年的全国各省高考状元(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的职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普查我国杰出政治家校友榜、院士校友榜、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富豪企业家校友榜、长江学者等顶层人才榜单,尚未发现高考状元的身影。”进而得出结论:“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既然高考状元未能成为“顶尖人才”,社会过度关注就会导致“分数崇拜论”的流行,就有必要低调处理甚至以保密制度来杜绝高考状元被炒作。

该报告负责人、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说,现在已经出现了诸如两院院士等符合“杰出人才”标准的高考状元,比如吉林省1977年理科状元韩永飞,是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高端人才,这是很了不起的。即便如此,公众还是认为高考状元与“顶尖人才”不存在必然关联。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违背了教育规律是铁定的事实,既然分数代表不了素质,高考状元又怎能与“素质状元”划上等号呢?

分数不代表素质的常识已家喻户晓,但公众关注高考状元的热度并未下降,前不久还有商家找高考状元代言内裤的闹剧,并以购买内裤附送高考秘诀为营销手段。讨论中国教育的弊病已长达数年,无论民间还是学界都已达成共识,没有谁会将高分等同于高能力。但是,高考制度依旧坚挺,分数是进入好大学的唯一敲门砖,中学老师怎能不热衷培养高考状元呢?“家有儿女”的家长怎能不为摘下状元桂冠的子女狂欢呢?整个社会怎能不将高考状元视为成功典范呢?倡导社会不要关注状元,人们却没有通过分数以外的途径进入大学,即分数以外的能力都被视为浮云,这样的倡导注定要被现实消解殆尽。

去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我们不赞成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赞成学校为高考状元开展全校范围的庆祝活动。要努力营造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但是,承载着高考改革重任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目前进展的程度仍属于高考的附庸,而另类的南方科技大学所面临的困境依然没有解除。应试教育的魔力如此强大,这就失去了冷却高考状元的现实土壤。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
  相关阅读:  ·沈阳三高中生伤同学落法网 法律“放”他们高考  ·艺考生需战胜自卑心理 制定循序渐进复习计划  ·生源骤减 本科扩招 政策瓶颈 考验艺术高职院校  ·学生高考后苦恼多:“上大学突然不会学习了”  ·上海师大来自23省市5200余名新生顺利入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