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达峰 蔡达峰——复旦大学副校长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中生读大学的机会增加了,但竞争依然激烈,规则更加复杂。 填报志愿有限制,既统一高考(微博),还有自主招生,且不说考场奔波之苦,弄清楚各种机会和政策,更是难事,考生们最担心错失了自己应有的机会,哪个高校对自己合适?谁的政策对自己最有利?不参加自主招生,是否会影响高考录取机会?参加多个自主招生是否会遭到歧视?自主招生不仅是高校自主,作为高考制度下的一种公共政策,在提供考生更多机会的同时,应当更加尊重考生的选择权,保障申请机会公平。当然,应考的过程能够便利则更好。 我们所说的自主招生政策,性质上属于高考制度的一部分。高考制度自1977年底恢复以来,虽然在考试科目、时间和录取方式有过一些调整,但其最主要的内在矛盾始终存在,即统一的选拔与多样的人才培养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人才评价的多样、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多样等。 作为高考制度的修正,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由部属高校自主录取少量“有特殊才能”、高考成绩未到学校录取线但高于投档线的考生,即通常讲的“5%政策”。2006年起,又实施了“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允许上海两所大学在当地自主选拔部分高考考生,高考成绩作为参考。这些探索为高考改革积累了经验,如在“试验”中,选拔的内容、标准和方式显示了高校特点,高考成绩作为参考的政策更具战略意味,可惜很快就退缩了。 从实际情况看,“试点”和“试验”耗时长,推进慢,调整不及时,功能逐渐模糊。关键问题在于,其选拔标准和结果并没有因为高校自主而呈现多样化趋势,为高中生提供的机会依然单一,自主选拔对高考制度没有明显的修正作用,倒是高考前生源竞争的意味越来越重,规模越来越大,手法越来越多,其公平性和必要性受到的质疑渐多。据悉,教育部今年将推出高考改革的方案,但愿它能为自主招生之路指明方向。 高校是自主招生的责任主体,对于它的意义,自然应有高度的认识,自然应该珍惜探索期的政策,努力提高自身的选拔能力。自主并非不受制约,高校既要实现好公民教育的使命,还要维护好社会公平的法则,这不仅是招生原则,更是办学法则。高校还要树立自主精神,用教育上的优势和特色,赢得部分学生的向往,成为他们发展条件。如果把自主当作特权,自己不花工夫提升,抢先机捞现成好处,异化了自主招生的意义,那自然会失去公众和政府的信任,自主招生也将会痛苦地沉沦下去。 犹如高考恢复那样,高考改革也需要政府下大决心。要让大学和学生相互选择,政府先得制订出一套好的公共规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平等而明确,还要调整好高考与自主招生的关系,设法减少重复性的选拔,鼓励针对性和真实的考察。 招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责任,自主是高校招生的应有之义,包括自主接受申请、选拔、录取和培养。当然,它需要各界的帮助,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包括委托的、联合的或自行的等等,但总得要在实践中锻炼,犹如我们的企业适应市场的过程一样。 今后高校招生还要面向世界,总不能把高考搬出去。再说得大一点,中国的发展必须发挥人的优势,它需要高校形成平等、多样发展的格局。如果教育上千人一面,扼杀了自主发展意识,势必导致大规模的攀比,考生不敢不报热门,高校不敢不招高分,千军万马始终拥挤上独木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华中师范大学2012自主招生作文题:我看套话
·湖北省高校自主招生在即 盘点命题四大套路
·安徽:24所高职院校公布自主招生方案
·武汉四校自主招生考试 试题像“开心辞典”
·北京交大等5所高校举办自主招生联考
|